推荐阅读

9月24日上午,2025北京微电子国际研讨会暨IC WORLD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开幕。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王世江,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许心超,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杨秀玲,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广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孔磊,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王磊,管委会副主任、市集成电路重大办主任历彦涛,SEMI中国总裁冯莉,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楼宇光等出席开幕式。此外,出席开幕式的还有京津冀地区的百余家重点高校、科研院所、行业组织、金融机构、媒体单位、集成电路企业代表。开幕式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顾瑾栩主持。

共价有机框架(COFs)因具备原子级精准拓扑结构与可调控孔道特性,已然成为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前沿。然而,其传统合成高度依赖动态可逆共价键,这一特性不仅导致材料化学稳定性欠佳,还使得结构多样性受到明显限制。尽管不可逆键合成策略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COFs的稳定性,但如何实现“稳定性—功能定制性”的协同优化,至今仍是该领域亟待突破的关键挑战。更为棘手的是,当“分子骨架编辑”技术尝试向晶态COFs拓展时,往往会遭遇键重组失序的问题,多步反应还可能引发框架结构坍塌,这些困境严重制约了晶态COFs的可控合成与功能化应用,也凸显了开发新型合成策略以平衡结构稳定性与功能多样性的迫切性。

具备8级抗震、12级抗风能力的中国铁塔新型抗灾超级基站,配备高强度机房、专用油机、大容量蓄电池及“架构光缆+卫星链路”双传输系统,确保极端灾害下通信生命线畅通;跨越千里的5G+4K“深海养殖直播连线”中,观众通过触控屏启动指令后,远在珠海养殖平台上的无人机随即起飞,将海鲜运往附近岛屿……

“高校越来越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力量、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在9月23日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回答科技日报记者提问时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高校立足支撑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明显成效。

此次试验所用的“飞艇”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浮空风电装置。

在国新办22日举办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近5年来,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资本市场含“科”量进一步提升。目前,市值前50名公司中的科技企业,从“十三五”末的18家提升至当前的24家。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金融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说。截至今年6月末,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近470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股票、债券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规模连续20年位居世界第一。 吴清介绍,近年来,新上市企业中九成以上都是科技企业或者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企业。目前,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过1/4,已明显高于银行、非银金融、房地产行业市值合计占比。 5年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大幅提升。潘功胜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健全科技金融政策框架,持续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能力、强度和水平,满足科技型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融资需求,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普惠小微、绿色贷款年均增速超过20%。 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也提到了一组亮眼数据:5年来,银行业保险业通过信贷、债券、股权等多种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新增资金170万亿元;科研技术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年均增长27.2%、21.7%、10.1%;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万亿元,是“十三五”末的2.3倍。“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李云泽说。 “十四五”时期,我国着力引导资源向新质生产力集聚。加强科技信贷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近19万亿元,年均增速超20%。培育壮大耐心资本,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权益类基金超5.4万亿元,余额较“十三五”末增长85%,助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同时,强化科技保险保障,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超过10万亿元,首台套、首批次保险支持创新应用项目3600个,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保驾护航”。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区块链等技术快速发展,不仅深度影响社会经济活动,也在深刻改变着科技—产业—金融的融合发展态势。”吴清表示,在新环境下,如何与时俱进完善市场发展理念和监管方式,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课题。(记者代小佩)

22日,在2025浦江创新论坛举办期间,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发布了《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4059家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技术开发、咨询、服务6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总合同金额为2269.1亿元,比上一年增长约10%;总合同项数为66.1万项,转化金额和项数总体呈上升趋势,科技成果转化总体活跃。 《报告》表明,我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始终保持高昂的创新创业热情,不断攻坚克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再创新高。2024年,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过亿元的单位415家,同比增长4.1%。 截至2024年底,1084家高校院所成立了适合自身特点的技术转移机构,占高校院所填报总数的26.7%;2209家高校院所组建了专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队伍,占高校院所填报总数的54.5%,专职人员数量达18248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趋向专业化。 值得关注的是,高校院所与企业产学研合作逐步深入。截至2024年底,1329家高校院所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转移机构和转化服务平台,占高校院所填报总数的32.7%,共建机构和平台的数量达到19772家。这些机构和平台不断吸纳聚合各方资源,助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促进科技成果供需有效对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报告》还指出,2024年,我国高校院所在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制度建设、高价值成果培育、企业创新合作等方面不断推进,形成了符合自身特点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模式,一批战略性新兴领域和未来产业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会上还同步发布了《医疗机构科技成果评估指南》团体标准和《概念验证中心平台建设与服务指南》地方标准。其中,《医疗机构科技成果评估指南》明确了以转化推广为目的的医疗机构科技成果评估原则、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及流程规范,重点适用于药品类和医疗器械类科技成果评估,将为医疗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科学指引。 此外,基于我国首套初、中、高级技术经理人培训教材精心打造,技术经理人慕课课程也于当日在“科创中国”和“技术经理人公共服务平台”同步上线。(记者刘垠)

22日,2025浦江创新论坛成果发布会举行。科技创业、科技金融等多项研究成果亮相,包括《先锋企业创新力年度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上海科技金融生态年度观察2024》《重点科技领域态势分析2025》《基于多源数据平台的重点科技领域前沿热点跟踪“科技星图”2025》等。 其中,“先锋企业”概念由《报告》提出,有别于“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猎豹”企业等以财务指标为核心依据的企业类型,“先锋企业”从企业创新竞争能力视角出发,特指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敢于主动开辟科技前沿新赛道、发起颠覆性变革的初创科技企业。这类企业在具备高成长潜力与稳健经营能力的同时,代表了硬科技领域最具开拓精神和变革力量的未来之星。 《报告》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科寻科汇(上海)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联合编撰,综合评析上海先锋企业发展状况。分为综述篇、产业篇、企业篇3个部分,聚焦上海两大先导产业重点领域初创科技企业,坚持数据驱动,遴选具有高成长潜力的先锋企业,希望为决策者、投资者、从业者提供洞察高成长科技企业的重要依据。 在创新链中,资金是永远绕不开的重点。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上海市金融稳定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等联合编撰的《上海科技金融生态年度观察2024》,通过科技信贷、科技保险、股权投资、多层次资本市场等多个维度,跟踪分析上海科技金融生态变化,并围绕体制机制创新提出观点,分享多项实践案例,旨在为行业提供参考、为决策提供支持。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4年,上海科技金融生态指数整体趋稳。截至2024年,上海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近1.3万亿元,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科技履约贷等系列政策性信贷产品累计完成66.68亿元。科技保险方面,相关政策文件与产品目录陆续推出,临港新片区创新引领区建设持续推进。(记者王春 刘垠)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领衔的联合研究团队开发出一项AI新技术来加速量子材料发现。这项技术生成了超过一千万个具有阿基米德晶格特征的“候选者”,密歇根州立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团队从中合成了两种具有奇异磁性行为的化合物。相关成果发表于新一期《自然·材料》杂志上。 近年来,谷歌、微软和Meta等科技巨头开发的生成式AI已帮助人们设计出数千万种新材料。然而,当面对奇异量子特性的材料时,这些模型往往力不从心。此外,人们在探索如量子自旋液体这类有望推动量子计算革命的材料时,进展十分缓慢——十年研究仅识别出十余种候选材料。这一瓶颈严重制约了技术突破所需的新材料发现。 为此,团队开发了名为SCIGEN的计算框架。SCIGEN是一种可集成到生成式AI模型中的代码系统,能确保模型在每一步生成过程中都遵守用户设定的几何规则。团队将SCIGEN应用于一种流行材料生成模型,并设定其目标为生成具有阿基米德晶格结构的材料。阿基米德晶格因能引发多种量子现象而备受关注。更重要的是,某些阿基米德晶格可模拟稀土元素的电子行为,却无需依赖稀缺资源,因而具备重要应用前景。 在SCIGEN的引导下,模型生成了超过一千万个具有阿基米德晶格特征的候选材料。经过初步稳定性筛选,保留下来约一百万种材料。团队进一步从其中抽取26000种,利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超级计算机进行高精度模拟,分析其原子层面的磁性行为。结果显示,其中41%的结构表现出磁性特征,表明其具备进一步实验探索的价值。 基于这些计算结果,密歇根州立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团队成功合成了两种此前未被发现的化合物:TiPdBi和TiPbSb。后续实验确认,这些材料的实际性能与AI的预测高度吻合,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准确性。 团队表示,这一方法为实验科学家提供了成百上千的新“候选者”,显著加快了研究进程,也打开了通往大量前沿材料的大门。 【总编辑圈点】 当AI严格遵循用户设定的规则,按照用户期待的目标进行材料设计,一位不知疲倦且精通量子物理规则的“设计师”就诞生了。过去,我们对具有量子特性新材料的寻找进度缓慢,十几年也就发现了十几种候选。此次,研究团队让模型一口气生成了千万个具有特定特征的材料。当然,在1000万种可能中进行后续进一步筛选也是个技术活。这次他们成功合成了两种具有预期性能的化合物。AI的帮助,为我们研究奇异的量子现象提供了广阔天地。(记者张梦然)

Arnav Kapur展示这款可穿戴设备。图片来源:AlterEgo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