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刚刚过去的服贸会上,河北省参展代表之一、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雨林空间(国际孵化器)在孵企业——致觉智能技术(河北雄安)有限公司与韩国激光雷达算法领军企业Vueron达成深度战略合作。 “货车驶入装车区域后,可自动引导车辆停靠至最优装料位置;依托激光雷达实时扫描料高、料形及车厢三维轮廓,结合AI智能算法精准控制装车高度,避免出现撒料溢料,全程无需人工介入;装车完成后,系统还能自动生成包含装车量、时长等关键信息的操作日志,实现全流程可追溯,单车连续装料最高可达700吨/小时,完全媲美人工装车效率。”展台上,致觉智能的智慧料斗—自动装车管理系统引人瞩目。 “激光雷达是系统的‘眼睛’,能实时构建车辆三维点云图;智能算法则是‘大脑’,可精准解析车辆与物料数据。” 致觉智能相关负责人宋进辉介绍,这套基于激光雷达的AI三维感知技术,已实现车辆三维重构、关键特征提取、实时位置检测、料形扫描及方量计算等全功能覆盖,广泛应用于粮食、化肥、水泥等大宗物料运输场景,可适配无人装汽车、火车、船舶等多元需求,覆盖港口、储粮、电厂、物流等多行业。“既降低人力安全风险,又提升设备利用率,为客户数字化转型筑牢技术支撑。” 而Vueron作为全球首家仅凭激光雷达技术便斩获自动驾驶道路行驶许可的创新企业,在先进激光雷达感知技术研发领域造诣深厚。目前,其已顺利完成2000万美元A轮融资,累计融资额高达3000万美元,强劲的资本支持为技术迭代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致觉智能与Vueron将围绕3D激光雷达技术应用展开全方位协同创新,聚焦自动驾驶、机器人、智慧交通、工厂安全管理等前沿领域,共同打造高可靠性、强扩展性的无人化解决方案,以技术为引擎,携手开拓广阔的全球无人化市场新蓝海。 借助服贸会国际交流平台与中韩合作的技术协同效应,致觉智能的业务版图正加速向海外延伸。目前,公司已与秘鲁达成合作意向,正全力配合业主推进国内港口改造工作,待改造工程收官后,将迅速启动秘鲁钱凯港无人化装车项目,计划将成熟的大宗物料无人装运解决方案落地该港口日常运营,助力其提升作业效率与智能化水平。 “公司的快速成长,离不开雄安新区优质创新生态与政策护航。”致觉智能副总经理王玲说:“来雄安中关村科技园之前,我们还担心‘没人管’,来了之后才发现是被‘拽着走’。正是这份创新热度,让我们能心无旁骛投入研发与市场拓展。” 从服贸会的“亮眼亮相”

9月19日上午,第28届京台科技论坛开幕。两岸企业家峰会大陆方面理事长郭金龙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副理事长张平出席。 本届论坛主题为“共育新质生产力 携手融合新发展”,由北京市政府和国务院台办共同主办。论坛采取“1+4+N”举办模式,设置1场开幕式暨主论坛,4场涵盖数智绿色协同发展、医疗大健康、科技金融、新能源智能联网汽车等领域的平行论坛,以及N场包括生物科技、未来健康等专题的系列配套活动。开幕式上全方位总结两岸科技创新中心启动运营一年来的工作成果和建设成效,并发布了两岸科技创新中心政策体系3.0版及《两岸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2027年)》,10家落地台企就共建两岸科技创新中心签约,10余家两岸企业现场进行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科技项目签约。自1998年创建以来,京台科技论坛已成为两岸重要的经贸交流合作平台、科技创新引领平台和融合发展展示平台。 两岸企业家峰会台湾方面理事长刘兆玄,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副主任潘贤掌,北京市领导夏林茂、马骏出席。台湾工商、科技界人士以及台商代表等600余人参加。(记者 宋佳音)

两个自旋原子核的艺术想象图。图片来源: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

爱因斯坦望远镜的艺术图。图片来源:《自然》网站

月18日下午,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成就。记者从中了解到,这一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在科技投入方面,力度持续加大。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过70%,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在“十四五”期间不断壮大。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8%。2024年,524家中国大陆企业进入全球工业研发投入2000强,占上榜企业比重为26.2%,较2020年增加4.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万家,较2020年增加83%。 重大科技成果在这一时期加速涌现。“天宫”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5G通信实现大规模应用,北斗导航提供全球精准服务。C919大飞机实现商业飞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首位,CR450动车组巩固扩大高铁技术世界领跑优势。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特高压输变电世界领先,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居世界首位。 科技创新成果也切实惠及民生福祉。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超95%,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重大传染病防治、“四大慢病”精准诊治等取得新突破,上市国产创新药是“十三五”时期的2.8倍,全数字PET-CT等高端医疗装备实现中国制造。科技助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 2.5平均浓度下降18%。 此外,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释放。国家支持青年科研人员挑大梁、当主角,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占比超过80%。科技金融体制进一步健全,推出科技金融政策“组合拳”,各部门各地方积极行动、加快落实,2021年以来,科创板首发上市376家企业,首发募资超6000亿元,2025年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达到8000亿元。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我国超前布局前沿技术,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在人形机器人方面,整机技术实现突破,多模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中国气象局全球气候数据集》(以下简称《数据集》)在第4届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发布。这是中国气候数据产品首次向国际共享,进一步推进了我国高价值气象数据产品全球共享。 《数据集》包括全球地面数据集、全球高空数据集、全球格点重建数据集、中国气象局全球大气再分析产品1.5版、风云气象卫星多星融合陆面与长波辐射数据集和海洋数据集等6类数据,与国际同类产品质量相当,且支持国际交换,能够支撑气象早期预警、防灾减灾全球治理等应用服务,并支持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应用和气候变化研究。 《数据集》从106种中国气象局高价值气象数据产品里选取技术先进、质量可靠的自主研制产品。其中,全球地面、高空数据集,日值及月值最早可溯源到1850年,最长序列可达176年;基于整编后的全球多源观测站网数据,全球格点重建数据集经过时空重建处理,形成自1850年以来逐月全球表面温度格点产品,空间精细程度达2°×2°,约200公里;风云气象卫星多星融合陆面与长波辐射数据集和海洋数据集对风云卫星的历史数据进行再定标和一致性订正,形成5公里地表温度、辐射、海温、海冰等产品。 《数据集》重点面向从事气象预报、早期预警以及人工智能深度应用的用户,可通过中国气象数据网英文版、世界气象中心(北京)网站、风云遥感卫星数据网英文版等渠道获取。中国气象局将持续做好国际共享数据产品应用效果、下载渠道畅通程度的评估,保障数据产品质量和共享渠道畅通。(记者 付丽丽)

小行星贝努(BENNU)的锁孔概率图。图片来源:美国科学促进会官网

9月18日,记者从中国石化获悉,在第28届中国国际复材展上,由中国石化上海石化自主研发的60K大丝束碳纤维新产品正式亮相。该产品为国内首创,有效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至此,中国石化已拥有24K、48K、60K等不同丝束规格近20种型号的碳纤维产品生产能力,形成了“通用型+高性能”“大丝束+小丝束”产品全谱系,助力我国碳纤维产业链实现自主可控。

新AI系统可利用普通安防摄像头快速检测火灾。图片来源:物理学家组织网

22日,2025浦江创新论坛成果发布会举行。科技创业、科技金融等多项研究成果亮相,包括《先锋企业创新力年度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上海科技金融生态年度观察2024》《重点科技领域态势分析2025》《基于多源数据平台的重点科技领域前沿热点跟踪“科技星图”2025》等。 其中,“先锋企业”概念由《报告》提出,有别于“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猎豹”企业等以财务指标为核心依据的企业类型,“先锋企业”从企业创新竞争能力视角出发,特指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敢于主动开辟科技前沿新赛道、发起颠覆性变革的初创科技企业。这类企业在具备高成长潜力与稳健经营能力的同时,代表了硬科技领域最具开拓精神和变革力量的未来之星。 《报告》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科寻科汇(上海)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联合编撰,综合评析上海先锋企业发展状况。分为综述篇、产业篇、企业篇3个部分,聚焦上海两大先导产业重点领域初创科技企业,坚持数据驱动,遴选具有高成长潜力的先锋企业,希望为决策者、投资者、从业者提供洞察高成长科技企业的重要依据。 在创新链中,资金是永远绕不开的重点。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上海市金融稳定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等联合编撰的《上海科技金融生态年度观察2024》,通过科技信贷、科技保险、股权投资、多层次资本市场等多个维度,跟踪分析上海科技金融生态变化,并围绕体制机制创新提出观点,分享多项实践案例,旨在为行业提供参考、为决策提供支持。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4年,上海科技金融生态指数整体趋稳。截至2024年,上海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近1.3万亿元,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科技履约贷等系列政策性信贷产品累计完成66.68亿元。科技保险方面,相关政策文件与产品目录陆续推出,临港新片区创新引领区建设持续推进。(记者王春 刘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