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22日,2025浦江创新论坛成果发布会举行。科技创业、科技金融等多项研究成果亮相,包括《先锋企业创新力年度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上海科技金融生态年度观察2024》《重点科技领域态势分析2025》《基于多源数据平台的重点科技领域前沿热点跟踪“科技星图”2025》等。 其中,“先锋企业”概念由《报告》提出,有别于“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猎豹”企业等以财务指标为核心依据的企业类型,“先锋企业”从企业创新竞争能力视角出发,特指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敢于主动开辟科技前沿新赛道、发起颠覆性变革的初创科技企业。这类企业在具备高成长潜力与稳健经营能力的同时,代表了硬科技领域最具开拓精神和变革力量的未来之星。 《报告》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科寻科汇(上海)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联合编撰,综合评析上海先锋企业发展状况。分为综述篇、产业篇、企业篇3个部分,聚焦上海两大先导产业重点领域初创科技企业,坚持数据驱动,遴选具有高成长潜力的先锋企业,希望为决策者、投资者、从业者提供洞察高成长科技企业的重要依据。 在创新链中,资金是永远绕不开的重点。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上海市金融稳定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等联合编撰的《上海科技金融生态年度观察2024》,通过科技信贷、科技保险、股权投资、多层次资本市场等多个维度,跟踪分析上海科技金融生态变化,并围绕体制机制创新提出观点,分享多项实践案例,旨在为行业提供参考、为决策提供支持。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4年,上海科技金融生态指数整体趋稳。截至2024年,上海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近1.3万亿元,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科技履约贷等系列政策性信贷产品累计完成66.68亿元。科技保险方面,相关政策文件与产品目录陆续推出,临港新片区创新引领区建设持续推进。(记者王春 刘垠)

在国新办22日举办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近5年来,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资本市场含“科”量进一步提升。目前,市值前50名公司中的科技企业,从“十三五”末的18家提升至当前的24家。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金融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说。截至今年6月末,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近470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股票、债券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规模连续20年位居世界第一。 吴清介绍,近年来,新上市企业中九成以上都是科技企业或者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企业。目前,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过1/4,已明显高于银行、非银金融、房地产行业市值合计占比。 5年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大幅提升。潘功胜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健全科技金融政策框架,持续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能力、强度和水平,满足科技型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融资需求,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普惠小微、绿色贷款年均增速超过20%。 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也提到了一组亮眼数据:5年来,银行业保险业通过信贷、债券、股权等多种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新增资金170万亿元;科研技术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年均增长27.2%、21.7%、10.1%;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万亿元,是“十三五”末的2.3倍。“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李云泽说。 “十四五”时期,我国着力引导资源向新质生产力集聚。加强科技信贷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近19万亿元,年均增速超20%。培育壮大耐心资本,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权益类基金超5.4万亿元,余额较“十三五”末增长85%,助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同时,强化科技保险保障,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超过10万亿元,首台套、首批次保险支持创新应用项目3600个,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保驾护航”。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区块链等技术快速发展,不仅深度影响社会经济活动,也在深刻改变着科技—产业—金融的融合发展态势。”吴清表示,在新环境下,如何与时俱进完善市场发展理念和监管方式,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课题。(记者代小佩)

氢负离子原型电池。研究团队供图

9月16日,2025北京国际科学传播交流周开幕,一批来自国际科学传播机构的科普展品亮相。目前,北京国际城市科学节联盟的国际成员已达40家,“朋友圈”还在不断扩大。 在本届交流周上,北京科学中心迎来了一批科普界的大腕儿。科萨纳古希腊科技博物馆带来了一件“智能”家用器具——菲隆巧壶。斟酒人用手指控制气孔,可以引导空气进入相应腔室,随心倒出清水、葡萄酒或兑水葡萄酒。 被誉为“古代的笔记本电脑”的安提基特拉计算装置、现代拼图的前身“奥斯托马雄”博弈游戏、可以动手探索复杂星系动力学的模拟器……南非科技促进局、马什哈德菲尔多西大学英加里亚姆天文馆等多家国际科学传播机构携展品参加交流周。此次展示将持续至9月19日,公众可以到北京科学中心2号楼地下一层参观。 不仅有展示,更有交流。来自14个国家科学传播机构的23位专家学者在本届交流周上举行北京中外科技馆馆长学术交流对话会、北京国际城市科学节联盟年会暨国际科学节圆桌会议、国际科学教育资源合作伙伴计划交流会等活动。(记者 刘苏雅)

单个体细胞如何发育成完整植株?”这个问题被《科学》杂志列为“最具挑战的125个关键科学问题之一”,也是植物生命科学领域悬而未决的世纪难题。如今,这一问题被中国团队破解。 9月17日,记者从山东农业大学获悉,该校张宪省教授和苏英华教授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在全球首次完整揭示了单个植物体细胞如何发育为完整植株的全过程,从而破解了困扰科学界的“植物细胞全能性”机制之谜,也为作物遗传改良与高效再生提供了全新理论支撑。9月16日,相关成果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上。 “植物细胞全能性”指植物细胞可脱分化形成类似受精卵的全能干细胞,进而发育为完整植株。中国科学院院士种康认为,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明确了植物全能干细胞的起源。“该发现不仅深化了对植物细胞全能性机理的理解,也为破解农业生物技术长期存在的‘再生瓶颈’开辟了新路径。”种康说。 张宪省表示,较动物细胞而言,植物细胞具有更强的发育可塑性,在一定条件下,它们无需受精就能发育成胚胎,这种现象被称为“体细胞胚胎发生”。植物细胞还有着独特的“再生”能力,任意一种植物的体细胞在经历重编程后能够回到原始的干细胞状态,并进一步进入“体细胞胚胎发生”阶段,最终能够再生成为一株完整的植株。不过,植物体细胞经过重编程,从“普通细胞”转变为“全能性胚胎”的核心秘密一直未被揭露。苏英华表示:“就像一片叶子本应永远是叶子,但它却能‘变身’为一株新植物,这种‘命运逆转’如何发生?” 自2005年起,团队以拟南芥为模型,开启了一场持续20年的科研“马拉松”。20年来,该团队先后构建了单个体细胞直接发育成胚胎的实验技术体系和诱导单细胞起源的体细胞胚胎发生稳定体系,并首次发现细胞全能性激活的“开关”是大量生长素的积累。科研人员利用应用扫描电镜、先进的单细胞测序、显微切割转录组测序与活体成像等前沿技术,首次捕捉到单个植物细胞的分裂全过程,直观证实了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单细胞起源”,回答了学术界的疑惑。 该团队通过深入研究,找到了触发细胞全能性的“关键钥匙”:叶片气孔前体细胞特有的基因SPCH,与人工诱导高表达的基因LEC2,二者协同作用形成“分子开关”。张宪省表示,这就像转动一把锁需要两把钥匙,缺一不可。 苏英华表示,团队完整记录了细胞命运重塑的完整路径,揭示了关键的命运分岔点:一条路径是气孔前体细胞继续分化为气孔;另一条路径是在大量合成内源生长素的推动下,

9月17日,工信部就《智能网联汽车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该标准将填补我国组合驾驶辅助系统产品安全基线空白,为行业准入、质量监督及事后追溯提供关键技术依据。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指在设计运行条件下,持续执行车辆横向和纵向运动控制,且具备相应目标与事件探测响应能力的软硬件系统,能减轻驾驶负担、提升舒适性,已成为新车亮点及消费者选购重要考量。今年1至7月,我国具备该系统的乘用车新车销量达775.99万辆,同比增21.31%,渗透率达62.58%。 该系统规模化应用为产业注入动能,也带来问题与挑战。制定该系统安全底线标准、厘清宣传红线,成为监管、行业与公众的共识及迫切诉求。 根据征求意见稿,标准严格限定系统“设计运行条件”,要求系统仅能在此条件下激活。针对单车道、多车道、领航辅助等不同功能,设置人机交互、功能安全、信息安全、数据记录等全方位安全技术要求。 为避免驾驶员“误用”“滥用”组合辅助驾驶系统引发事故,标准要求,系统激活期间须具备手部脱离和视线脱离检测能力。一旦发现驾驶员出现相关情况,立即提示报警,驾驶员未及时响应可退出激活状态;同时系统可启动风险减缓功能,若驾驶员多次出现手部、视线脱离,一定时间内禁止再次使用。(记者 赵语涵)

DeepSeek-AI团队梁文锋及其同事17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开源人工智能(AI)模型DeepSeek-R1所采用的大规模推理模型训练方法。研究表明,大语言模型(LLM)的推理能力可通过纯强化学习来提升,从而减少增强性能所需的人类输入工作量。训练出的模型在数学、编程竞赛和STEM领域研究生水平问题等任务上,比传统训练的LLM表现更好。 DeepSeek-R1包含一个在人类监督下的深入训练阶段,以优化推理过程。梁文锋团队报告称,该模型使用了强化学习而非人类示例来开发推理步骤,减少了训练成本和复杂性。DeepSeek-R1在被展示优质的问题解决案例后,会获得一个模板来产生推理过程,即这一模型通过解决问题获得奖励,从而强化学习效果。团队总结说,未来研究可以聚焦优化奖励过程,以确保推理和任务结果更可靠。 在评估AI表现的数学基准测试中,DeepSeek-R1-Zero和DeepSeek-R1得分分别为77.9% 和 79.8%,在编程竞赛及研究生水平的生物学、物理和化学问题上同样表现优异。(记者张梦然)

此次试验所用的“飞艇”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浮空风电装置。

百度AI平台制作的分子云中层级气体结构艺术图。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供图

9月16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报告显示,中国首次跻身全球前十,在全球中等收入经济体中保持领先地位。 报告从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大方面,对全球139个经济体的创新生态系统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排名,共设置了制度、人力资本和研究、基础设施、市场成熟度、商业成熟度、知识和技术产出、创意产出等7个领域,共21个二级指标和78项细分指标。 报告显示,中国较去年排名上升一位至第10位,在研发支出、高科技出口和创新产出方面持续保持强劲势头。中国共拥有24个全球百强创新集群,其中深圳—香港—广州集群排名首次跃居全球之首,北京(第4位)、上海—苏州(第6位)集群位居前十,是全球专利申请、科技创新及创业投资的热点区域。 指数显示,以中国、印度、土耳其为首的一批中等收入经济体排名持续攀升,17个中低收入经济体的表现超出其发展水平预期。报告称,2024年研发增长率降至2.9%,低于前一年4.4%的增幅,是2010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预测,2025年增长将进一步放缓。 “2025年GII勾勒出全球创新版图,显示GII中进步最快的正是那些将创新视为韧性、增长和竞争力的根本引擎的经济体。本年度GII既展现了令人鼓舞的进展,也揭示出各国在充分释放其创新潜力方面仍需应对的挑战。它提醒我们,创新生态系统需要通过深思熟虑的政策、有意义的投资和跨部门协作来获得支持和培育。”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表示。(记者操秀英)
东南大学梁高林教授团队在《自然材料》上发表最新论文
9月16日,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梁高林教授联合南洋理工大学浦侃裔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张燕教授,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上发表题为《分子余辉成像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Molecular afterglow imaging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的综述论文。(Nature Materials. 2025, DOI: 10.1038/s41563-025-02338-z)
东南大学物理学院全光量子信息团队在量子力学基本特性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东南大学物理学院全光量子信息团队在量子物理基本特性与量子信息关键资源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提出并实验证实了互文性的“真”三重单配性。相关成果以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 of Genuine Triple-wise Monogamy of Contextuality Correlations (《互文性关联的真三重单配性关系的实验观测》)为题,发表于国际物理学权威期刊 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评论快报)。
中国科大开发出新型固态钠电氯化物正极材料
采用无机固体电解质和3.5V级正极的全固态钠电池在高安全和高比能的低成本电化学储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全固态正极中,目前常用的层状氧化物正极(如NaNi1/3Fe1/3Mn1/3O2),因自身刚性较强且循环过程中产生巨大晶格应变,易导致活性颗粒内部开裂和正极/电解质接触失效,进而引发不可逆容量损失。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发表分子筛催化剂吸附与扩散性能研究的综述文章
近日,我所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中心固体核磁共振及前沿应用研究组(524组)侯广进研究员与南开大学戴卫理教授、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李明丰教授合作,发表了分子筛催化剂的吸附与扩散提高催化选择性与反应性作用研究的综述文章,系统总结了分子筛的微孔结构、可调孔径、酸性位点分布等对催化性能的重要影响。
中国科大基于频率测量法实现超高精度分子线强度比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子精密光谱研究团队联合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与德国计量局(PTB)在分子精密光谱与量子计量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其最新研究成果以“Unprecedented Accuracy in Molecular Line-Intensity Ratios from Frequency-based Measurements”为题,在国际著名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该工作通过发展完全基于频率测量的光谱技术,将分子线强度比的测量不确定度降至0.003%,并首次实现基于光学方案、可直接溯源至玻尔兹曼常数的原级测温,统计不确定度低至0.5mK,较之前文献报道同类工作的精度提升10倍以上,为量子化学、精密测量及多学科交叉研究开辟了新范式。
东南大学王金兰、凌崇益团队在燃料电池催化剂设计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东南大学物理学院王金兰、凌崇益团队与中科院过程所、清华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单位合作,在燃料电池催化剂设计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曲面铁单原子催化剂的酸性氧还原反应》(Acidic oxygen reduction by single-atom Fe catalysts on curved supports)为题发表于Nature。
中国科大揭示二维笼目晶格中的电子手性可导致声子手性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国际功能材料量子设计中心(ICQD)张振宇教授、崔萍研究员课题组与牛谦教授等合作,在量子材料中手性声子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二维笼目晶格中以回路电流序形式所体现的电子手性可导致矢量型电声耦合,并进一步诱导出手性声子。这一新颖机制有别于手性声子必须源于手性结构或磁性的传统理解,分别对应于空间反演破缺或时间反演破缺。该成果以“Emergence of Chiral Phonons in Two-Dimensional Kagome Lattices Harboring Electronic Chirality”为题于9月17日在线发表在国际知名物理学杂志《物理评论快报》上。
东南大学王金兰、周跫桦团队在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晶体合成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量子材料与信息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王金兰教授团队在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晶体合成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Accurate prediction of synthesizability and precursors of 3D crystal structures via large language models(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晶体可合成性与前驱体预测)”为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