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所燃料电池研究部燃料电池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DNL0301组群)邵志刚研究员、赵云研究员团队在阴离子交换膜(AEM)电解领域取得新进展。团队通过膜-电极界面工程,提升了纯水AEM电解的耐久性,实现了超过2400小时的高稳定性运行。
AEM电解水被广泛认为是下一代绿色制氢的关键技术之一。当前,AEM系统大多需依赖氢氧化钾(KOH)等碱性支撑电解质,易导致双极板腐蚀、分流电流等问题,并加速膜材料降解。实现纯水进料是AEM电解技术发展的核心目标,但仍面临膜-电极三相界面不稳定、电流密度低与寿命短等瓶颈,严重制约了其产业化应用。
在本工作中,团队以机械性能优异的聚醚醚酮为基膜,引入低玻璃化温度的季铵化聚苯乙烯(QPS)作为树脂,研制出新型AEM复合膜。QPS材料在热压工艺及电池运行中可从玻璃态转为高弹态,起到类似“胶水”的作用,增强了膜-电极界面的结合强度,并促进氢氧根(OH-)的高效传输。
实验结果表明,该复合膜与电极的界面结合强度达到23.5 N mm⁻¹,相比传统高玻璃化温度(>200℃)聚芳基哌啶膜提升了两个数量级。优化后的膜-电极结构改善了OH-传输动力学,使纯水电解系统在80℃、1.8 V下实现高达1200 mA cm-2的电流密度,并在500 mA cm-2电流密度下连续稳定运行2464小时。此外,团队还采用160 cm2的大面积电池进行验证,在200 mA cm-2条件下持续运行160小时,展现出良好的放大能力与工业化应用前景。
近年来,邵志刚和赵云团队持续聚焦高性能AEM电解水技术,在阴离子交换膜设计与制备方面取得系列进展(Adv. Funct. Mater.,2025;Nature Commun.,2025;J. Membr. Sci.,2024);本研究进一步优化了膜电极构筑技术,为发展高效、长寿命纯水AEM电解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关研究成果以“Achieving 2400+ Hours Pure Water-Fed Electrolysis via Hydroxide Exchange Membrane-Electrodes Interface Engineering”为题,发表在《先进能源材料》(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上述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A类先导专项“基于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储能关键技术与示范”、辽宁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等项目的资助。(文/图 黄日扬、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