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数据库
成果库
需求库
专家库
企业库
服务商
孵化器
投融资机构
概念验证平台
知识产权服务机构
资讯&活动
科转资讯
科创活动
政策环境
小果AI小果AI
技术经理人
数据洞察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推荐阅读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5》发布

2025-09-23

22日,在2025浦江创新论坛举办期间,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发布了《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4059家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技术开发、咨询、服务6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总合同金额为2269.1亿元,比上一年增长约10%;总合同项数为66.1万项,转化金额和项数总体呈上升趋势,科技成果转化总体活跃。 《报告》表明,我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始终保持高昂的创新创业热情,不断攻坚克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再创新高。2024年,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过亿元的单位415家,同比增长4.1%。 截至2024年底,1084家高校院所成立了适合自身特点的技术转移机构,占高校院所填报总数的26.7%;2209家高校院所组建了专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队伍,占高校院所填报总数的54.5%,专职人员数量达18248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趋向专业化。 值得关注的是,高校院所与企业产学研合作逐步深入。截至2024年底,1329家高校院所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转移机构和转化服务平台,占高校院所填报总数的32.7%,共建机构和平台的数量达到19772家。这些机构和平台不断吸纳聚合各方资源,助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促进科技成果供需有效对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报告》还指出,2024年,我国高校院所在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制度建设、高价值成果培育、企业创新合作等方面不断推进,形成了符合自身特点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模式,一批战略性新兴领域和未来产业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会上还同步发布了《医疗机构科技成果评估指南》团体标准和《概念验证中心平台建设与服务指南》地方标准。其中,《医疗机构科技成果评估指南》明确了以转化推广为目的的医疗机构科技成果评估原则、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及流程规范,重点适用于药品类和医疗器械类科技成果评估,将为医疗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科学指引。 此外,基于我国首套初、中、高级技术经理人培训教材精心打造,技术经理人慕课课程也于当日在“科创中国”和“技术经理人公共服务平台”同步上线。(记者刘垠)

“雄安技术”借服贸会出海
“雄安技术”借服贸会出海
2025-09-20
北京日报

刚刚过去的服贸会上,河北省参展代表之一、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雨林空间(国际孵化器)在孵企业——致觉智能技术(河北雄安)有限公司与韩国激光雷达算法领军企业Vueron达成深度战略合作。 “货车驶入装车区域后,可自动引导车辆停靠至最优装料位置;依托激光雷达实时扫描料高、料形及车厢三维轮廓,结合AI智能算法精准控制装车高度,避免出现撒料溢料,全程无需人工介入;装车完成后,系统还能自动生成包含装车量、时长等关键信息的操作日志,实现全流程可追溯,单车连续装料最高可达700吨/小时,完全媲美人工装车效率。”展台上,致觉智能的智慧料斗—自动装车管理系统引人瞩目。 “激光雷达是系统的‘眼睛’,能实时构建车辆三维点云图;智能算法则是‘大脑’,可精准解析车辆与物料数据。” 致觉智能相关负责人宋进辉介绍,这套基于激光雷达的AI三维感知技术,已实现车辆三维重构、关键特征提取、实时位置检测、料形扫描及方量计算等全功能覆盖,广泛应用于粮食、化肥、水泥等大宗物料运输场景,可适配无人装汽车、火车、船舶等多元需求,覆盖港口、储粮、电厂、物流等多行业。“既降低人力安全风险,又提升设备利用率,为客户数字化转型筑牢技术支撑。” 而Vueron作为全球首家仅凭激光雷达技术便斩获自动驾驶道路行驶许可的创新企业,在先进激光雷达感知技术研发领域造诣深厚。目前,其已顺利完成2000万美元A轮融资,累计融资额高达3000万美元,强劲的资本支持为技术迭代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致觉智能与Vueron将围绕3D激光雷达技术应用展开全方位协同创新,聚焦自动驾驶、机器人、智慧交通、工厂安全管理等前沿领域,共同打造高可靠性、强扩展性的无人化解决方案,以技术为引擎,携手开拓广阔的全球无人化市场新蓝海。 借助服贸会国际交流平台与中韩合作的技术协同效应,致觉智能的业务版图正加速向海外延伸。目前,公司已与秘鲁达成合作意向,正全力配合业主推进国内港口改造工作,待改造工程收官后,将迅速启动秘鲁钱凯港无人化装车项目,计划将成熟的大宗物料无人装运解决方案落地该港口日常运营,助力其提升作业效率与智能化水平。 “公司的快速成长,离不开雄安新区优质创新生态与政策护航。”致觉智能副总经理王玲说:“来雄安中关村科技园之前,我们还担心‘没人管’,来了之后才发现是被‘拽着走’。正是这份创新热度,让我们能心无旁骛投入研发与市场拓展。” 从服贸会的“亮眼亮相”

第28届京台科技论坛开幕
第28届京台科技论坛开幕
2025-09-20
北京日报

9月19日上午,第28届京台科技论坛开幕。两岸企业家峰会大陆方面理事长郭金龙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副理事长张平出席。 本届论坛主题为“共育新质生产力 携手融合新发展”,由北京市政府和国务院台办共同主办。论坛采取“1+4+N”举办模式,设置1场开幕式暨主论坛,4场涵盖数智绿色协同发展、医疗大健康、科技金融、新能源智能联网汽车等领域的平行论坛,以及N场包括生物科技、未来健康等专题的系列配套活动。开幕式上全方位总结两岸科技创新中心启动运营一年来的工作成果和建设成效,并发布了两岸科技创新中心政策体系3.0版及《两岸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2027年)》,10家落地台企就共建两岸科技创新中心签约,10余家两岸企业现场进行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科技项目签约。自1998年创建以来,京台科技论坛已成为两岸重要的经贸交流合作平台、科技创新引领平台和融合发展展示平台。 两岸企业家峰会台湾方面理事长刘兆玄,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副主任潘贤掌,北京市领导夏林茂、马骏出席。台湾工商、科技界人士以及台商代表等600余人参加。(记者 宋佳音)

向构建大规模量子计算机迈出关键一步 科学家让两个原子核实现“远距离聊天”
向构建大规模量子计算机迈出关键一步 科学家让两个原子核实现“远距离聊天”
2025-09-19
科技日报

两个自旋原子核的艺术想象图。图片来源: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

引力波探测器迎来技术升级战
引力波探测器迎来技术升级战
2025-09-19
科技日报

爱因斯坦望远镜的艺术图。图片来源:《自然》网站

我国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我国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2025-09-19
北京日报

月18日下午,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成就。记者从中了解到,这一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在科技投入方面,力度持续加大。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过70%,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在“十四五”期间不断壮大。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8%。2024年,524家中国大陆企业进入全球工业研发投入2000强,占上榜企业比重为26.2%,较2020年增加4.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万家,较2020年增加83%。 重大科技成果在这一时期加速涌现。“天宫”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5G通信实现大规模应用,北斗导航提供全球精准服务。C919大飞机实现商业飞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首位,CR450动车组巩固扩大高铁技术世界领跑优势。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特高压输变电世界领先,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居世界首位。 科技创新成果也切实惠及民生福祉。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超95%,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重大传染病防治、“四大慢病”精准诊治等取得新突破,上市国产创新药是“十三五”时期的2.8倍,全数字PET-CT等高端医疗装备实现中国制造。科技助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 2.5平均浓度下降18%。 此外,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释放。国家支持青年科研人员挑大梁、当主角,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占比超过80%。科技金融体制进一步健全,推出科技金融政策“组合拳”,各部门各地方积极行动、加快落实,2021年以来,科创板首发上市376家企业,首发募资超6000亿元,2025年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达到8000亿元。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我国超前布局前沿技术,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在人形机器人方面,整机技术实现突破,多模

我国首次向全球共享气候数据产品
我国首次向全球共享气候数据产品
2025-09-19
科技日报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中国气象局全球气候数据集》(以下简称《数据集》)在第4届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发布。这是中国气候数据产品首次向国际共享,进一步推进了我国高价值气象数据产品全球共享。 《数据集》包括全球地面数据集、全球高空数据集、全球格点重建数据集、中国气象局全球大气再分析产品1.5版、风云气象卫星多星融合陆面与长波辐射数据集和海洋数据集等6类数据,与国际同类产品质量相当,且支持国际交换,能够支撑气象早期预警、防灾减灾全球治理等应用服务,并支持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应用和气候变化研究。 《数据集》从106种中国气象局高价值气象数据产品里选取技术先进、质量可靠的自主研制产品。其中,全球地面、高空数据集,日值及月值最早可溯源到1850年,最长序列可达176年;基于整编后的全球多源观测站网数据,全球格点重建数据集经过时空重建处理,形成自1850年以来逐月全球表面温度格点产品,空间精细程度达2°×2°,约200公里;风云气象卫星多星融合陆面与长波辐射数据集和海洋数据集对风云卫星的历史数据进行再定标和一致性订正,形成5公里地表温度、辐射、海温、海冰等产品。 《数据集》重点面向从事气象预报、早期预警以及人工智能深度应用的用户,可通过中国气象数据网英文版、世界气象中心(北京)网站、风云遥感卫星数据网英文版等渠道获取。中国气象局将持续做好国际共享数据产品应用效果、下载渠道畅通程度的评估,保障数据产品质量和共享渠道畅通。(记者 付丽丽)

最新研究表明:精准撞击将显著提升小行星防御有效性
最新研究表明:精准撞击将显著提升小行星防御有效性
2025-09-19
科技日报

小行星贝努(BENNU)的锁孔概率图。图片来源:美国科学促进会官网

我国自主研发的60K大丝束碳纤维正式发布
我国自主研发的60K大丝束碳纤维正式发布
2025-09-19
科技日报

9月18日,记者从中国石化获悉,在第28届中国国际复材展上,由中国石化上海石化自主研发的60K大丝束碳纤维新产品正式亮相。该产品为国内首创,有效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至此,中国石化已拥有24K、48K、60K等不同丝束规格近20种型号的碳纤维产品生产能力,形成了“通用型+高性能”“大丝束+小丝束”产品全谱系,助力我国碳纤维产业链实现自主可控。

AI系统借普通摄像头实时监测火情
AI系统借普通摄像头实时监测火情
2025-09-19
科技日报

新AI系统可利用普通安防摄像头快速检测火灾。图片来源:物理学家组织网

我科研团队发明新一代脑机接口功能电极
我科研团队发明新一代脑机接口功能电极
2025-09-19
科技日报

22日,2025浦江创新论坛成果发布会举行。科技创业、科技金融等多项研究成果亮相,包括《先锋企业创新力年度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上海科技金融生态年度观察2024》《重点科技领域态势分析2025》《基于多源数据平台的重点科技领域前沿热点跟踪“科技星图”2025》等。 其中,“先锋企业”概念由《报告》提出,有别于“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猎豹”企业等以财务指标为核心依据的企业类型,“先锋企业”从企业创新竞争能力视角出发,特指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敢于主动开辟科技前沿新赛道、发起颠覆性变革的初创科技企业。这类企业在具备高成长潜力与稳健经营能力的同时,代表了硬科技领域最具开拓精神和变革力量的未来之星。 《报告》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科寻科汇(上海)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联合编撰,综合评析上海先锋企业发展状况。分为综述篇、产业篇、企业篇3个部分,聚焦上海两大先导产业重点领域初创科技企业,坚持数据驱动,遴选具有高成长潜力的先锋企业,希望为决策者、投资者、从业者提供洞察高成长科技企业的重要依据。 在创新链中,资金是永远绕不开的重点。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上海市金融稳定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等联合编撰的《上海科技金融生态年度观察2024》,通过科技信贷、科技保险、股权投资、多层次资本市场等多个维度,跟踪分析上海科技金融生态变化,并围绕体制机制创新提出观点,分享多项实践案例,旨在为行业提供参考、为决策提供支持。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4年,上海科技金融生态指数整体趋稳。截至2024年,上海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近1.3万亿元,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科技履约贷等系列政策性信贷产品累计完成66.68亿元。科技保险方面,相关政策文件与产品目录陆续推出,临港新片区创新引领区建设持续推进。(记者王春 刘垠)

上一页
12345···13
下一页
前往页

东南大学梁高林教授团队在《自然材料》上发表最新论文

2025-09-23
东南大学

9月16日,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梁高林教授联合南洋理工大学浦侃裔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张燕教授,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上发表题为《分子余辉成像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Molecular afterglow imaging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的综述论文。(Nature Materials. 2025, DOI: 10.1038/s41563-025-02338-z)

东南大学物理学院全光量子信息团队在量子力学基本特性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5-09-23
东南大学

近日,东南大学物理学院全光量子信息团队在量子物理基本特性与量子信息关键资源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提出并实验证实了互文性的“真”三重单配性。相关成果以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 of Genuine Triple-wise Monogamy of Contextuality Correlations (《互文性关联的真三重单配性关系的实验观测》)为题,发表于国际物理学权威期刊 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评论快报)。

中国科大开发出新型固态钠电氯化物正极材料

2025-09-2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采用无机固体电解质和3.5V级正极的全固态钠电池在高安全和高比能的低成本电化学储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全固态正极中,目前常用的层状氧化物正极(如NaNi1/3Fe1/3Mn1/3O2),因自身刚性较强且循环过程中产生巨大晶格应变,易导致活性颗粒内部开裂和正极/电解质接触失效,进而引发不可逆容量损失。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发表分子筛催化剂吸附与扩散性能研究的综述文章

2025-09-23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近日,我所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中心固体核磁共振及前沿应用研究组(524组)侯广进研究员与南开大学戴卫理教授、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李明丰教授合作,发表了分子筛催化剂的吸附与扩散提高催化选择性与反应性作用研究的综述文章,系统总结了分子筛的微孔结构、可调孔径、酸性位点分布等对催化性能的重要影响。

中国科大基于频率测量法实现超高精度分子线强度比

2025-09-2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子精密光谱研究团队联合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与德国计量局(PTB)在分子精密光谱与量子计量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其最新研究成果以“Unprecedented Accuracy in Molecular Line-Intensity Ratios from Frequency-based Measurements”为题,在国际著名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该工作通过发展完全基于频率测量的光谱技术,将分子线强度比的测量不确定度降至0.003%,并首次实现基于光学方案、可直接溯源至玻尔兹曼常数的原级测温,统计不确定度低至0.5mK,较之前文献报道同类工作的精度提升10倍以上,为量子化学、精密测量及多学科交叉研究开辟了新范式。

东南大学王金兰、凌崇益团队在燃料电池催化剂设计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5-09-23
东南大学

近日,东南大学物理学院王金兰、凌崇益团队与中科院过程所、清华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单位合作,在燃料电池催化剂设计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曲面铁单原子催化剂的酸性氧还原反应》(Acidic oxygen reduction by single-atom Fe catalysts on curved supports)为题发表于Nature。

中国科大揭示二维笼目晶格中的电子手性可导致声子手性

2025-09-2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国际功能材料量子设计中心(ICQD)张振宇教授、崔萍研究员课题组与牛谦教授等合作,在量子材料中手性声子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二维笼目晶格中以回路电流序形式所体现的电子手性可导致矢量型电声耦合,并进一步诱导出手性声子。这一新颖机制有别于手性声子必须源于手性结构或磁性的传统理解,分别对应于空间反演破缺或时间反演破缺。该成果以“Emergence of Chiral Phonons in Two-Dimensional Kagome Lattices Harboring Electronic Chirality”为题于9月17日在线发表在国际知名物理学杂志《物理评论快报》上。

东南大学王金兰、周跫桦团队在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晶体合成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2025-09-23
东南大学

近日,量子材料与信息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王金兰教授团队在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晶体合成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Accurate prediction of synthesizability and precursors of 3D crystal structures via large language models(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晶体可合成性与前驱体预测)”为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

上一页
12
下一页
前往页
    低空经济 CGT 具身机器人
上一页
12345···20
下一页
前往页
  • 北京科技成果转化智能服务平台 北京市官方认证公益技术转移平台
  • 电话:010-64841342-8832
  • 邮箱:zhuanguoguo@bstig.cn
  • 单位:北京首发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翔北里甲11号‌‌北京创业大厦B座18楼
  • 资源中心
  • 成果库
  • 需求库
  • 专家库
  • 企业库
  • 政策库
  • 服务中心
  • 孵化器
  • 投融资机构
  • 概念验证平台
  • 知识产权服务机构
  • 技术经理人
  • 关于我们
  • 关于我们
  • 《平台用户服务协议》
  • 《平台隐私政策》
  • 意见反馈
  • 官方服务
  • 转果果小程序
  • 转果果公众号
  • 京ICP备2024087381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68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