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全流程国产化类脑脉冲大模型推出
首个全流程国产化类脑脉冲大模型推出
2025-09-09 科技日报

记者8日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首次在国产GPU(图形处理器)算力平台上完成原生类脑脉冲大模型“瞬悉”1.0的全流程训练和推理,并正式开源了70亿参数版本大模型,同时开放了760亿参数版本大模型的测试网址。这是全球首个类脑脉冲大模型,实现了全流程国产化,标志着我国在类脑计算与大模型融合创新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当前,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大模型主要依赖简单“点神经元”与大规模算力提升智能,但其训练和推理成本随文本长度急剧增加,严重制约超长文本处理能力的提升。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借鉴大脑神经元的工作机制,提出了一种“基于内生复杂性”的具有线性复杂度的类脑脉冲大模型架构,成功打造出“瞬悉”1.0。“这个模型不仅在理论上揭示了新型计算路径,还构建了适配国产算力的训练推理框架,为构建更高效、更复杂且性能更强的新型大模型开辟了新路径。”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李国齐说。 相比传统模型,“瞬悉”1.0展现出四大核心优势:首先,在极低数据量下实现了高效训练,显著提升了长序列训练效率;其次,推理效率得到数量级提升,特别是在超长序列处理上展现出显著优势;再次,构建了国产自主可控的类脑大模型生态,支持将现有Transformer模型高效转换为类脑脉冲架构;最后,设计了多尺度稀疏机制,为低功耗类脑大模型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李国齐表示,这项成果不仅是我国在类脑脉冲大模型架构和国产算力全流程建设上的重大突破,更为法律、医疗、科学模拟等超长序列应用场景提供了更高效的建模工具,也将启迪下一代神经形态计算理论和芯片设计。(记者陆成宽)

两部门出台意见提速推进“AI+”能源
两部门出台意见提速推进“AI+”能源
2025-09-09 北京日报

9月8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突出应用导向,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AI将全方位赋能电网、能源新业态、新能源等八大应用场景。 能源是创新创业高度活跃的领域,具有数字化基础好、数据质量高、应用场景丰富等比较优势。国家能源局科技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能源央企积极布局,围绕资源勘探、生产运维、安全监测等环节,已成功研发应用电力、油气、煤炭等多个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专业大模型。总的看,我国能源领域已形成场景覆盖广泛的人工智能发展格局。 在此基础上,实施意见提出2027年、2030年两个阶段性目标。到2027年,能源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体系初步构建,推动五个以上专业大模型在电网、发电、煤炭、油气等行业深度应用。到2030年,能源领域人工智能专用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能源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跨领域、跨行业、跨业务场景赋能,在电力智能调控、能源资源智能勘探、新能源智能预测等方向取得突破。 围绕煤、电、油、气各能源品种,实施意见系统部署人工智能+电网、能源新业态、新能源、水电、火电、核电、煤炭、油气八大应用场景,助力传统化石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这位负责人介绍,聚焦智能化转型需求急迫、数据基础完备、应用价值明确、规模化应用潜力大的方向,实施意见明确37个人工智能+能源的融合应用发展重点任务,涉及百余项场景。(记者 孙杰)

日本研究揭示促进乳腺癌转移的核心分子通路
日本研究揭示促进乳腺癌转移的核心分子通路
2025-09-09 新华网

“北京可以提供产业发展壮大的基础和平台。我们在台湾研发的创新技术萌芽之后,需要种到一块更大的土地才能长成参天大树。”第28届京台科技论坛日前举办京台生物科技合作发展论坛,台湾粒线体应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汉中对本报记者说,台湾市场空间有限,北京作为首都可以为生物科技领域的台湾企业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郑汉中近几年多次参加京台科技论坛。当天上午,他在经开区参观两岸科创中心,了解到对台企的支持政策,感到眼前一亮。“现在北京对前沿科技的支持比以前更多,而且很重视两岸企业间的融合,特别是科研合作。北京对台湾青年企业家提供了一些很好的政策,能够帮助大家在北京落地生根。” 联谱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创办人苏经天是第一次参加京台科技论坛,他对本报记者说,大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猛,能够为台企提供岛内没有的广大市场。两岸企业携手合作,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实现更多“从0到1”“从1到100”的突破和跃升。 1993年第一家台资企业落户以来,经开区已有台资企业60多家,累计投资金额近10亿美元。两岸科技创新中心2024年4月正式运营,现有89家合作企业及伙伴,接待相关参访百余批、数千人次。 蓝湾科创资本集团从事医疗器械和生物制药领域创投,集团副总裁张维伦对本报记者说,台企到大陆发展有语言和文化方面的优势,沟通成本低;大陆对台企也有很多支持鼓励的政策。企业在台湾有时视野会有些局限,来到大陆时才发现发展速度超乎想象。 第28届京台科技论坛主题为“共育新质生产力 携手融合新发展”,由北京市政府和国务院台办共同主办。(记者 白波)

首张完整动物大脑活动图谱发布 涵盖决策中全脑神经活动精细动态
首张完整动物大脑活动图谱发布 涵盖决策中全脑神经活动精细动态
2025-09-09 科技日报

刚刚过去的服贸会上,河北省参展代表之一、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雨林空间(国际孵化器)在孵企业——致觉智能技术(河北雄安)有限公司与韩国激光雷达算法领军企业Vueron达成深度战略合作。 “货车驶入装车区域后,可自动引导车辆停靠至最优装料位置;依托激光雷达实时扫描料高、料形及车厢三维轮廓,结合AI智能算法精准控制装车高度,避免出现撒料溢料,全程无需人工介入;装车完成后,系统还能自动生成包含装车量、时长等关键信息的操作日志,实现全流程可追溯,单车连续装料最高可达700吨/小时,完全媲美人工装车效率。”展台上,致觉智能的智慧料斗—自动装车管理系统引人瞩目。 “激光雷达是系统的‘眼睛’,能实时构建车辆三维点云图;智能算法则是‘大脑’,可精准解析车辆与物料数据。” 致觉智能相关负责人宋进辉介绍,这套基于激光雷达的AI三维感知技术,已实现车辆三维重构、关键特征提取、实时位置检测、料形扫描及方量计算等全功能覆盖,广泛应用于粮食、化肥、水泥等大宗物料运输场景,可适配无人装汽车、火车、船舶等多元需求,覆盖港口、储粮、电厂、物流等多行业。“既降低人力安全风险,又提升设备利用率,为客户数字化转型筑牢技术支撑。” 而Vueron作为全球首家仅凭激光雷达技术便斩获自动驾驶道路行驶许可的创新企业,在先进激光雷达感知技术研发领域造诣深厚。目前,其已顺利完成2000万美元A轮融资,累计融资额高达3000万美元,强劲的资本支持为技术迭代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致觉智能与Vueron将围绕3D激光雷达技术应用展开全方位协同创新,聚焦自动驾驶、机器人、智慧交通、工厂安全管理等前沿领域,共同打造高可靠性、强扩展性的无人化解决方案,以技术为引擎,携手开拓广阔的全球无人化市场新蓝海。 借助服贸会国际交流平台与中韩合作的技术协同效应,致觉智能的业务版图正加速向海外延伸。目前,公司已与秘鲁达成合作意向,正全力配合业主推进国内港口改造工作,待改造工程收官后,将迅速启动秘鲁钱凯港无人化装车项目,计划将成熟的大宗物料无人装运解决方案落地该港口日常运营,助力其提升作业效率与智能化水平。 “公司的快速成长,离不开雄安新区优质创新生态与政策护航。”致觉智能副总经理王玲说:“来雄安中关村科技园之前,我们还担心‘没人管’,来了之后才发现是被‘拽着走’。正是这份创新热度,让我们能心无旁骛投入研发与市场拓展。” 从服贸会的“亮眼亮相”

科技赋能城市管理,别搞“AI盆景”
科技赋能城市管理,别搞“AI盆景”
2025-09-08 科技日报

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已从2012年的53.1%提高到2024年的67%,城镇常住人口达9.44亿,城市已成为承载亿万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 面对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复杂的现代城市,传统粗放式管理早已难以为继。以大数据、人工智能(AI)、物联网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为破解城市治理难题提供了重要支撑。从智能交通系统有效缓解高峰拥堵状况,到数字平台为流动摊贩自动匹配摊位,再到“城市大脑”精准监测电动自行车电池入户充电……这些创新实践,正是科技让城市治理更精细、更高效的生动注脚。 然而,在科技赋能城市管理的实践中,一些地方却陷入了误区。有的片面追求技术炫酷,耗资打造“AI智慧跑道”,因无法正常使用沦为摆设;有的盲目跟风,罔顾需求上马智算中心,最终因缺乏应用场景而成为“空中楼阁”;有的本末倒置,对交通拥堵问题视而不见,却大搞公交站台的“智能化改造”。更有甚者,把AI技术当作“盆景”和“政绩”,用于装点门面、应付检查,滋长“数字形式主义”,与技术应用的初心背道而驰。 科技赋能城市管理,绝非技术的简单堆砌,也不是为了追求表面的好看和热闹,而是要通过技术的应用,实实在在地解决城市运行中存在的痛点、难点问题。比如,针对洪涝灾害多发情况,如何运用先进传感技术做到实时监测、有效排涝,让市民不再“看海”;针对城市交通拥堵难题,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优化交通管理,让上班族通勤更高效、出行更顺畅;针对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问题,如何打通数据壁垒,把医保结算、商事登记、项目审批等政务服务搬到网上,让“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等等。 换句话说,科技好不好使,能不能解决问题是关键。而解决问题,前提是把问题找准,通过深入调研,及时了解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精准把握城市运行的痛点难点,做到“民有所呼,技有所应”。现在,很多城市都设有12345市民热线,每天都有大量群众诉求在此汇集,对这类“送上门”信息加强分析和处理,能为技术研发应用提供重要参考。此外,在技术应用落地的全流程中,要建立成效反馈机制,并根据效果反馈提出技术优化改进方向,让城市运行的“智慧大脑”越来越“聪明”。 城市的核心是人,科技是服务人的工具。科技赋能城市管理,要始终以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民众福祉为“金标准”。唯有如此,城市生活的便利度与舒适度才能不断提升,城市居民才能真正享受到科技的福利,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

新方法可提前数年发现阿尔茨海默病迹象
新方法可提前数年发现阿尔茨海默病迹象
2025-09-08 新华网

9月19日上午,第28届京台科技论坛开幕。两岸企业家峰会大陆方面理事长郭金龙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副理事长张平出席。 本届论坛主题为“共育新质生产力 携手融合新发展”,由北京市政府和国务院台办共同主办。论坛采取“1+4+N”举办模式,设置1场开幕式暨主论坛,4场涵盖数智绿色协同发展、医疗大健康、科技金融、新能源智能联网汽车等领域的平行论坛,以及N场包括生物科技、未来健康等专题的系列配套活动。开幕式上全方位总结两岸科技创新中心启动运营一年来的工作成果和建设成效,并发布了两岸科技创新中心政策体系3.0版及《两岸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2027年)》,10家落地台企就共建两岸科技创新中心签约,10余家两岸企业现场进行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科技项目签约。自1998年创建以来,京台科技论坛已成为两岸重要的经贸交流合作平台、科技创新引领平台和融合发展展示平台。 两岸企业家峰会台湾方面理事长刘兆玄,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副主任潘贤掌,北京市领导夏林茂、马骏出席。台湾工商、科技界人士以及台商代表等600余人参加。(记者 宋佳音)

创新药,研发上市加速跑
创新药,研发上市加速跑
2025-09-08 人民日报

9月18日,记者从中国石化获悉,在第28届中国国际复材展上,由中国石化上海石化自主研发的60K大丝束碳纤维新产品正式亮相。该产品为国内首创,有效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至此,中国石化已拥有24K、48K、60K等不同丝束规格近20种型号的碳纤维产品生产能力,形成了“通用型+高性能”“大丝束+小丝束”产品全谱系,助力我国碳纤维产业链实现自主可控。

国产智算崛起 资本力挺产业链企业
国产智算崛起 资本力挺产业链企业
2025-09-05 经济参考报

期A股市场,人工智能算力硬件板块再度走高,延续8月“科技牛”的行情。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当前国产智算产业兼具政策、需求、技术三重利好,受资本追捧的同时迈向“技术自立”,专家建议通过完善监管、激活风投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Wind数据显示,人工智能相关个股近期表现抢眼,8月人工智能指数涨幅高达35%。在8月最后一周成交额前十榜单上,寒武纪、新易盛、胜宏科技等智能算力产业链企业占据8席,且多数实现上涨。 政策层面的强力支持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六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 这种支持不仅体现在顶层设计上,更落实到具体的产业扶持措施中。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各地方政府产业基金等纷纷加大对AI芯片企业的支持力度,在研发补贴、税收优惠、市场应用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迈入全面融合、深化应用的新阶段。人工智能的技术价值越发得到凸显。”百度副总裁石清华表示,“人工智能+”行动将加速AI技术向千行百业深度渗透,推动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交通等重点领域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全面激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活力。 “互联网+百人会”发起人张晓峰指出:“‘人工智能+’行动开启新的发展阶段,大语言模型、智能体、自动驾驶、具身智能等技术加速突破,产业智能化融合成为时代潮流。” 政策的强力赋能与产业的加速融合,正推动智能算力需求迎来爆发式增长,这也成为驱动国产智算产业向上突破的核心引擎。 “算力是智能世界的基础设施,大模型催生了对大算力的需求,未来十年,算力的需求可能会有数万倍的增长。”华为常务董事、华为云计算CEO张平安在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简称“数博会”)上表示。 记者从数博会了解到,过去18个月,中国AI算力需求呈现指数级增长。国家数据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初中国日均Token(词元)的消耗量为1000亿,截至今年6月底,日均Token消耗量已突破30万亿,1年半的时间增长了300多倍。 华创证券最新研报指出,全球智算算力需求持续高景气,国产智算市场空间广阔。国产智算芯片需求强劲,性能生态再进阶。硬件性能提升呈现多

算力热度持续攀升,如何“扩容”?
算力热度持续攀升,如何“扩容”?
2025-09-05 新华网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华为首次展出昇腾384超节点真机,其算力总规模达300PFLOPS;2025中国算力大会上,中国算力平台全面贯通,标志着一个国家级算力“智慧大脑”初步形成;DeepSeek新版本将适配下一代国产芯片……近期,算力热度持续攀升。

欧洲大型灵长类动物研究机构前途未卜
欧洲大型灵长类动物研究机构前途未卜
2025-09-05 中国科学报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中国气象局全球气候数据集》(以下简称《数据集》)在第4届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发布。这是中国气候数据产品首次向国际共享,进一步推进了我国高价值气象数据产品全球共享。 《数据集》包括全球地面数据集、全球高空数据集、全球格点重建数据集、中国气象局全球大气再分析产品1.5版、风云气象卫星多星融合陆面与长波辐射数据集和海洋数据集等6类数据,与国际同类产品质量相当,且支持国际交换,能够支撑气象早期预警、防灾减灾全球治理等应用服务,并支持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应用和气候变化研究。 《数据集》从106种中国气象局高价值气象数据产品里选取技术先进、质量可靠的自主研制产品。其中,全球地面、高空数据集,日值及月值最早可溯源到1850年,最长序列可达176年;基于整编后的全球多源观测站网数据,全球格点重建数据集经过时空重建处理,形成自1850年以来逐月全球表面温度格点产品,空间精细程度达2°×2°,约200公里;风云气象卫星多星融合陆面与长波辐射数据集和海洋数据集对风云卫星的历史数据进行再定标和一致性订正,形成5公里地表温度、辐射、海温、海冰等产品。 《数据集》重点面向从事气象预报、早期预警以及人工智能深度应用的用户,可通过中国气象数据网英文版、世界气象中心(北京)网站、风云遥感卫星数据网英文版等渠道获取。中国气象局将持续做好国际共享数据产品应用效果、下载渠道畅通程度的评估,保障数据产品质量和共享渠道畅通。(记者 付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