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胃器官早期发育机制与体外重构研究获突破
人类胃器官早期发育机制与体外重构研究获突破
2025-09-15 中国科学报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获悉,当地时间9月19日,该所研究员成里京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被授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勒福赞奖,以表彰他在海洋气候变化研究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他的研究成果为气候风险评估以及人类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

CRISPR基因编辑动物引争议
CRISPR基因编辑动物引争议
2025-09-15 科技日报

记者20日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了解到,该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刘晓迪研究员团队联合吉林大学黄晓丽教授团队、中山大学王猛教授团队,利用量子精密测量等手段,在高压下的镍氧化物单晶材料中同步观测到零电阻和抗磁性,证实了镍氧化物的高温超导特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长征十号第二次系留点火试验成功
长征十号第二次系留点火试验成功
2025-09-13 北京日报

9月12日,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组织实施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第二次系留点火试验,目前已按计划完成了全部预定系留点火试验。 15时00分,随着试验指挥中心下达点火指令,火箭一子级试验产品七台发动机同时点火,按预定程序完成多项试验流程,试验总时长320秒,重点考核了火箭一子级七台并联发动机低工况工作和二次点火启动工作能力,获取了完整的试验数据,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截至目前,长征十号计划进行的两次系留点火试验已全部完成,全面检验了火箭一级七机动力系统性能和回收段工作程序设计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标志着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初样研制工作取得阶段性突破。 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系留点火试验,按照循序渐进、逐步验证的思路,围绕一级七机并联发动机动力系统性能验证、回收及重复使用验证两个目标分步推进实施,目的是获取一级七机并联工作状态下的真实载荷环境特性,并对回收段工作程序进行验证,是释放首飞风险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研制工作进展顺利。(记者 刘苏雅)

我学者揭示红斑狼疮又一单基因病因
我学者揭示红斑狼疮又一单基因病因
2025-09-12 科技日报

一个由玻璃制成的纳米粒子(照片中心附近的白点)被限制在聚焦激光束产生的光势中。通过检测纳米粒子散射的光,研究人员测量了其质心运动。图片来源:日本东京大学

产学研合作推动AI赋能新材料
产学研合作推动AI赋能新材料
2025-09-11 科技日报

前,在第七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上,一场“人工智能加速未来材料技术变革圆桌对话”引发行业关注。来自高校、企业、投资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人工智能(AI)如何重塑材料研发逻辑、降本增效,同时针对数据共享、人才短缺等行业痛点,提出从政策扶持到技术开放的多元化破局路径。 从“炒菜式”试错到“按图索骥”,AI正深度融入新材料产业全链条。“我们材料研究人员有一个梦想,就是做正向材料。”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党委书记程兴旺介绍,从材料设计、材料计算学,到集成计算材料工程,再到材料基因组、材料信息,多年来,材料研究人员不停地追逐这个梦想。借助AI,研究人员可进行正向设计和反向优化,更快实现目标。 在企业实践中,AI的价值已逐步显现。华为公司副总裁、油气矿山军团CEO韩硕分享,在炼铁中,高炉如同一个“黑盒子”,多种参数的影响导致很难预测铁水的温度和硅含量。而在AI助力下,华为与宝武集团联合研发使高炉的炉温和硅含量预测准确率提升到92%以上,同时生产效率提升,每吨铁水生产成本降低3—4元。AI还助力中石油锦州石化单装置年省700万元,帮助云天化煤气化炉能耗降低1.5%。“AI让材料研发从‘大海捞针’变成精准匹配。”韩硕说,这种转变正从单点应用向全流程优化延伸。 尽管前景广阔,AI赋能新材料仍面临多重“拦路虎”。数据问题首当其冲,其主要表现为数据采集与清洗工作占据大量的研发时间,论文数据水平参差不齐,工业数据来源分散等。专家普遍认为,底层数据不可靠,再先进的AI模型也会失效。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杨飘萍认为,钢铁、水泥等传统材料的数据相对丰富,但生物材料、高强材料等新型材料数据匮乏,且行业普遍存在“数据不共享、不开源”现象,导致AI模型训练缺乏高质量数据支撑。 此外,伦理与人才问题也逐渐凸显。程兴旺担忧,过度依赖AI模型,会削弱科研人员“格物致知”的精神,长期可能降低行业整体研发能力;同时,算法提供方与材料研发方的贡献界定模糊,知识所有权争议成为潜在的伦理隐患。 韩硕认为,产业急需三类复合型人才:AI工具开发人才、验证成果的行业专家、能将AI融入一线的应用人才。“目前三类人才均存在缺口,制约产学研协同推进。”韩硕说。 针对行业痛点,专家们提出从国家到企业的多层次解决方案。在平台与基础研究层面,杨飘萍建议加强国家级实验室建设,以稳定资助推动AI+材料设计的机理

“科幻未来式”作品征集启动 可用AI工具辅助创作
“科幻未来式”作品征集启动 可用AI工具辅助创作
2025-09-11 北京日报

9月10日,市科协启动“科幻未来式”北京科幻作品征集活动,面向本市青年创作者,广泛征集优秀科幻作品。后续,征集到的文学、展示装置、游戏等作品将有机会参与线上、线下主题展览。 来自北京的青年创作者,可以通过个人或团队形式参与此次作品征集。提交的作品可围绕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新材料等尖端科技的未来应用与伦理思考,展开科技前沿的未来想象,或是思考科技如何深刻改变社会结构、人际关系、伦理道德与人类生存状态,演绎深空探测、外星文明、时空旅行、宇宙法则等宏大的科幻命题,还可以展现北京或超现实都市未来在科技加持下的景观、生活与文化形态。 参与征集的科幻主题小说、诗歌、实验性文本等文学作品,应注重科学性与文学性的结合,本次活动鼓励创新性的科幻叙事和文学表达。平面设计、展示装置等作品,采用传统或数字创作形式均可,需注重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游戏、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作品或策划案均可参与征集,其中游戏作品强调游戏性和科幻主题的结合,鼓励创新玩法和叙事方式,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作品则要充分利用技术特性,创造沉浸式科幻体验。 需要注意的是,本次征集活动允许使用人工智能工具辅助创作。但在投稿时,作者需注明所使用的人工智能工具,以及该工具在创作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征集活动将持续至9月30日。(记者 刘苏雅)

早期宇宙磁场强度与人脑神经元相当
早期宇宙磁场强度与人脑神经元相当
2025-09-10 科技日报

原来破解人才流失难题,中关村有这样的‘智慧钥匙’!”9月17日—19日,国际科技园及创新区域协会(IASP)2025年世界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期间,来自墨尔本创新区的代表汤姆·本特利在聆听有关中关村的创新实践分享后,不禁连口称赞,并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 在这场以“城市发展、城市产业和人”为主题的全球对话中,中关村推动“园区—城区—社区”三区融合方面的多项探索,以及为全球科技园区带来中国创新样本,成为全球园区代表关注的焦点。各国嘉宾则循着中关村的发展脉络,解开了中国创新生态的密码。 “中关村的解法让我们眼前一亮” “传统园区的困境具有普遍性,但中关村的解法让我们眼前一亮。”IASP首席执行官艾巴·伦德在现场表示。全球调研数据显示,78%的园区集中在低附加值制造业,核心人才流失率普遍超过18%,而中关村的转型实践恰好回应了这一全球难题。 中关村数智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张金达在发言中直击行业痛点:“曾经,中关村虚拟现实融合园面临困境,VR算法工程师缺口超九成,供需比达1∶10。然而,我们跳出传统评估体系,通过特别的培训项目,大幅增强专业人才能力,并构建VR技术的职称评审生态,让相关技术带头人能够评上高级VR职称,其研发的智能工业解决方案很快被海尔、广汽本田采用,人才价值随即显现。”他表示。 中关村在共享基础设施搭建方面的做法更让在场国外代表惊叹。“中小企业搞研发最怕技术壁垒,我们建的NCMatch共享计算平台,服务了115家企业,数据处理效率提升40%,成本下降了不少。”张金达透露,如今园区不仅配齐精品酒店、运动场馆等配套设施,还打造了迷你公园式科技枢纽,“员工满意度从6.2分涨到8.7分,2024年两个园区总产值达52亿元,这就是生态的力量。” “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新路径” 中关村的实践引发了多国代表的热烈讨论,不同创新生态的碰撞让“中国方案”的价值更加凸显。 “墨尔本也在做社区创新,但中关村的产业协同效率值得学习。”汤姆·本特利结合自身经验感慨,“我们靠维多利亚女皇市场这样的公共空间融合社区与创新,而中关村用共享平台打通产业链的做法更高效,这种‘政策+基建’的双轮驱动模式,对快速发展的城市特别有借鉴意义。” 对此,哥伦比亚麦德林科技园区代表卡洛斯·佛朗深表认同:“我们花了15年构建软基础设施,靠政策引导生态成长,中关村却能用技术手段快速破解人才、技术难题,这种‘技

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超5000家
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超5000家
2025-09-09 新华网

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迎来高速发展期,目前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超5000家,已建成11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17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展现出强劲的创新活力和市场潜力。 这是记者从正在重庆举行的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上了解到的信息。 “智能产业基础日益坚实,智能产品蓬勃发展,赋能应用更加深入。”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目前我国在人工智能芯片、算法框架等关键核心技术上持续取得突破,自主开源大模型正引领全球开源创新生态,算力基础设施的规模和水平位居全球前列,智算规模达788EFLOPS。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超5000家,国家级人工智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400家,已建成3.5万余家基础级、6300余家先进级、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 同时,我国已成立总规模600亿元的国家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编制人工智能科技伦理服务管理办法,成立中国-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与合作中心,累计研制人工智能核心技术领域标准240余项,推动产业生态持续完善。 展望未来,与会嘉宾表示,我国具备超大规模市场、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的独特优势,可进一步夯实基础研究,加强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国际合作,同时推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尤其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数字城市、低空经济等重点领域打造出更多的标杆应用。(赵宇飞 田金文)

具身智能如何从“能动”走向“灵动”
具身智能如何从“能动”走向“灵动”
2025-09-09 科技日报

器人服务在生活中越来越常见,但目前它们在力量精准度和控制能力方面仍有待提高。有些机器人在拧矿泉水瓶盖的过程中会把矿泉水瓶挤压变形,而想拿起鸡蛋、蛋糕等易碎物体,就需要换一个部件。 “当前具身智能的核心关键技术和零部件在产业化方面还面临很多挑战。”在日前举办的2025企创融通汇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部件专场活动中,中关村融智特种机器人产业联盟联合创始人陈晓东说,当前机器人感知的精度等仍需持续提升,执行部件的功能、响应速度与柔性亟待平衡,边缘计算的算力、能效与成本仍需优化。这些是横亘在机器人与物理世界之间的关键问题。 如何更好解决机器人在与物理世界交互中存在的不灵活、用力过猛等问题,提供与人类期望值匹配的能力和服务?与会专家围绕“攻关核心技术,灵动具身智能”主题进行了研讨。 当前,机器人在视觉和听觉方面已经拥有较强能力,例如人脸识别、语义识别等,但在触觉方面仍是短板。触觉相关的关键零部件成为业内关注的重要创新创业方向之一。相关专家介绍,从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智能到能根据环境要求灵活应变的智能,目前已经有十几种方案赋能灵巧操作。 在数据驱动的时代,算法变得越来越重要。机器人交互的能力需要通过与环境的不断交互来习得。 最近一年,机器人触觉正在发展。能够进行古筝演奏的机器人将视觉、听觉、触觉三个模态进行了深度融合,卓益得机器人展示了从端茶倒水到打乒乓球的训练成果,银河通用则利用数十亿级别的数据把机器人的抓取做到了极致。 从抓取硬物体,到控制力度抓取软物体,再到可以操控物体,是机器人触觉不断向高阶发展的路径。与会专家认为,要把触觉模型做好,需要多学科、多领域围绕共性关键问题开展持续交叉融合研究。 在发展机器人触觉的同时,还需提升其精准决策的能力。具身智能的核心在于智能体借助先进的传感技术和数据处理算法,与物理环境进行实时交互,从中捕获信息、解析情境,并作出精准决策。 “以农业机器人为例,选择性收获是全世界尚未攻克的机器人技术瓶颈。”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教授李伟说,农业的作业环境复杂,需要机器人在识别非结构环境的同时,对多种农产品进行研判作业,力量控制不仅要满足作业需求,还不能对果蔬等产生不可逆的损伤。 李伟介绍,为解决这一难题,他所在的团队研发了刚柔耦合的采摘末端执行器。团队优化机器人的手指设计,使其在完成作业任务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接触部位,助力采摘机器人落地应用。 随着具身智能从实验

“元脑SD200”超节点AI服务器发布
“元脑SD200”超节点AI服务器发布
2025-09-09 科技日报

9月3日,记者从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浪潮信息”)获悉,该公司日前发布面向万亿参数大模型的超节点AI服务器“元脑SD200”。该产品基于浪潮信息研发的多主机低延迟内存语义通信架构,可在单机内运行超万亿参数大模型,并支持多个领先大模型机内同时运行及多智能体实时协作与按需调用,目前已实现商用。 简单来说,超节点是一个通过GPU互联技术实现的超大计算系统。一台服务器算一个节点,超节点则把多个节点优化组合在一起,突破传统算力部署的边界。这种聚合可提升集群整体能效、通信带宽与空间利用效率。 浪潮信息副总经理赵帅说,当前,混合专家模型的高效架构正驱动大模型参数规模持续扩展,国内外前沿大模型的参数量快速突破万亿规模,这给算力系统架构带来新的挑战。传统算力架构已难以满足高效、低耗、大规模协同的AI计算需求,行业亟需一场技术革新。 据介绍,“元脑SD200”基于开放总线交换技术构建,可满足万亿大模型对超大显存空间和超低通信延时的核心需求。在开放架构之上,“元脑SD200”通过智能总线管理和开放的预填充—解码分离推理框架实现软硬件深度协同,智能化管理复杂AI计算任务。通过软硬协同系统创新,“元脑SD200”在大模型场景中展现出优异性能,其满机运行DeepSeek-R1全参模型推理性能超线性提升比为3.7倍,满机运行Kimi K2全参模型推理性能超线性提升比为1.7倍。 赵帅说,浪潮信息通过开放系统架构创新,为开源大模型规模化落地和应用创新提供了关键支撑。超节点的搭建需要使用大量高速连接器、高速线缆、板材等产品,这有利于推动上下游相关技术突破和应用,助力形成更好产业生态。(记者操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