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韩国科学技术信息通信部长官裴庆勋日前在就任50天的首次新闻发布会上,阐释了韩国未来五年科技发展重点方向,包括到2030年跻身世界AI强国前三名,建立人人都能使用AI的社会等。 裴庆勋表示,韩国计划成立新的科学技术与人工智能部长级理事会。他说,韩国2026年AI领域预算将超过10万亿韩元,因此需要消除各部委之间的预算重叠提高效率。科学技术与人工智能部长级理事会将作为政府层面的机构,负责监督人工智能政策。已升任副总理的科学技术信息通信部部长将担任该理事会主席,预计理事会将于10月在国会全体会议和内阁会议后正式成立。 韩国还将建设AI包容型社会。裴庆勋表示,尽管韩国目前在ChatGPT使用率方面位居世界第一,但必须把最佳替代方案开发成韩国自己的AI基础模型,并将其开源,以便全世界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包容型AI”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使用和接触它,无论年龄、性别或经济状况如何。到2030年,韩国将确保20万台用于AI学习和数据中心的GPU,并通过AI助力韩国潜在增长率恢复至3%。 裴庆勋透露,韩国还将发展物理AI。他说,凭借在制造业和软件开发方面的优势,韩国可在医疗保健、造船、国防和内容领域实现AI转型,从而在物理AI领域获得全球竞争力。(记者薛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日在巴黎总部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勒福赞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杰出青年科学家国际奖(简称“阿勒福赞奖”)颁奖典礼,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成里京获奖,以表彰其为海洋气候变化提供的科学证据,这些证据是评估风险、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基础。 教科文组织介绍,成里京的工作包括开发海洋数据处理技术和数据集,研究海洋热含量、盐度和溶解氧历史变化,以及揭示地球的能量收支和水循环演变。他协调国际同行提高海洋数据质量,构建高质量网格数据集,理解海洋如何响应气候变化,研究相关风险以支持可持续发展目标,并为全球气候适应和减缓政策决策提供支撑。 “很高兴获此殊荣,海洋气候变化是一个相对小众的学科,希望借获奖契机为学科争取更多关注,未来能有机会做更多贡献,推动海洋气候研究并服务气候治理。”成里京对新华社记者说。 今年另外4名获奖者分别来自塞浦路斯、摩洛哥、纳米比亚和秘鲁。他们因通过科学技术类教育赋能青年、开发乳腺癌风险预测工具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等方面贡献而获奖。 “阿勒福赞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沙特阿拉伯的阿卜杜拉·阿勒福赞教育基金会于2021年联合设立,每两年颁发给5名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的青年工作者,表彰他们在国家、地区和全球层面对科学事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贡献。(记者 罗毓)

上周末,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公众日,在北京一轻展区,绿色制造、人工智能、新材料研发及民生服务领域的首都国企创新成果,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记者 武亦彬摄

化器,原指人工孵化禽蛋的设备,后被巧妙地引入经济领域,成为助力创业企业茁壮成长的新型社会经济组织,在一代代创业人群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全球科技竞争与产业格局加快重塑,在北京的带动引领下,孵化器内涵正不断演进、升级。 “在经历孵化器概念导入、提速发展、创业创新爆发式增长的三个阶段后,北京已进入创业孵化‘4.0’时代,孵化服务全面向专业化、价值化、国际化升级是‘4.0’时代的核心特征。”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在2022年全球标杆孵化器论坛上首次定义了北京创业孵化的新阶段。时隔三年,北京市标杆孵化器以4.0模式为起点,在全球创新浪潮中全速奔跑,跑出了令人瞩目的“加速度”,推动北京创业孵化能级实现跨越式提升。 “战略铸剑”锻造自主创新尖兵 在9月3日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中,中科创星投资孵化企业国科天迅自组网数据链技术、TSN时间敏感网络技术等,深度参与了多个装备方队和空中梯队的核心装备研制工作,为新质战斗力的提升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 “利用首都科技创新中心的政策、中国科学院和著名高校的科技资源及地缘优势,我们积极投资北京地区硬科技初创企业,并持续陪伴它们成长。”中科创星合伙人郭鑫说。中科创星作为前沿科技项目的“天使捕手”,已在京实现孵化项目114个,培育独角兽企业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9家、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56家、国高新企业66家。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历程中,北京亟须培育与首都原始创新能力相匹配、与产业发展密切结合的创业孵化体系。中科创星、怀柔仪器和传感器硬科技孵化器(简称“怀柔硬科技孵化器”),正是北京在标杆孵化器领域的重要布局。 聚焦高端仪器装备与传感器领域,怀柔硬科技孵化器深度联动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院所及国家实验室,打造“离岸孵化+园区加速”模式,服务国家战略、突破技术封锁的同时,也构建产业集群、引领区域升级。云汉星驰攻克超快固态激光器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助力实现国产替代和自主可控;中科院半导体所成果转化公司易感芯,突破高精度MEMS惯性传感器全工艺链技术,解决“卡脖子”难题……怀柔硬科技孵化器已吸引159家硬科技企业集聚怀柔。标杆孵化器已成为服务国家战略、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搭建源头转化的“超级桥梁” 科学家要想成立一家公司从事创新药研发,需要几步?建研发实验室、购置动辄数十万上百万元的

在极低温的光晶格中,科学家通过超冷原子成功模拟了基本粒子间“弦断裂”的全过程,为理解夸克为何无法单独存在提供了关键实验证据。

月14日,作为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核心主题论坛之一,以“科技创造美好未来”为主题的第四届世界前沿科技大会在京举办,百余项可产业化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在会上亮相发布。 经济学家、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辜胜阻教授说,人类进入大科学时代,突出表现为学科间交叉融合,教育、科学、技术和工程一体化。打造全球科创高地,要重视学科融合、人才融汇、要素融通,重视发挥“崇尚冒险、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引领作用和科技智库的支撑作用,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创新创业生态。 会上,中外嘉宾围绕全球前沿科技发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路径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瓶颈突破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既聚焦人工智能大模型、元宇宙应用、免疫细胞疗法、机械制造等前沿技术方向,也关注“从科研到产业”的全链条转化难题,为全球科技资源整合与创新价值落地凝聚共识。 第三届世界前沿科技大会推出了以宇树人形机器人等十几个项目为主的科技产品,取得了很好的产业化效果。在此背景下,本届大会经专家多维度评价,推选出国内iNKT免疫细胞疗法等46项可产业化项目和85项国际合作项目,在大会上集中发布,10余项科技项目签约落地。相关成果覆盖人工智能、大数据、通信信息与网络安全、装备制造、绿色能源、农业、医学等领域,兼具技术先进性与推广价值。据悉,从本届世界前沿科技大会开始,大会将不定期在“世界前沿科技大会元宇宙平台”、世界前沿科技大会网站和公众号、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官网和公众号发布推荐国内外可产业化的项目,为企业和科研单位做好服务。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和国际信息发展组织联合周培源基金会、南洋科学院(新加坡)以及国内外多家权威学术机构,在大会上启动了“中国预印本平台建设”战略项目。该平台将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知识图谱、深度理解、深度研究、多模态交互式论文等创新技术,打造一个兼具全球开放性、学术权威性、技术先进性的科研交流新型基础设施,从而实现加速科研成果传播、赋能科技创新效率、推动全球科研协同、助力解决全球性挑战、构建健康学术生态等目标。 本届大会还打造了世界前沿科技大会元宇宙平台,平台融合了元宇宙展厅、AR智能交互技术、智能会议系统、MR混合现实技术和区块链技术,无论参与者身处全球何处,皆能打破时空界限,身临其境参与大会交流,打造“永不落幕的世界前沿科技大会”,为大会后续常态化科技交流奠定基础。 世界前沿科技大会组委会执行主席闫博华介绍,作为服贸会体

9月14日,记者从华中科技大学获悉,我国科学家近日成功研发出一种全新的“双模态”激光雷达系统,进一步提升自动驾驶汽车、机器人、无人机等设备的三维感知能力。这项成果由该校智能微系统团队联合清华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共同完成,并在《光:科学与应用》杂志发表。

记者13日从商务部获悉,《服务贸易数据统计和发展政策指南》近日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全球首发。 商务部服贸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在中国政府支持下,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成立专家工作组,历经两年时间编制了上述指南,并广泛征求了联合国会员国、相关机构和学者的意见。指南介绍了什么是服务贸易,如何在数字化发展背景下衡量服务贸易,归集了来源于多个国家、区域和国际组织的20多个关键数据集,用于指导发展中国家跳出本国寻找数据源,并将国内数据与国际来源结合形成更为全面的统计,为政府决策提供实际指导。 这位负责人说,当前,服务在出口制成品的价值中占比已经达到三分之二,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核心地位日益凸显。通过贸易获取服务,特别是知识密集型服务,将有效增强一国的产业竞争力,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但是,服务贸易潜力的释放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其中统计数据缺乏和来源分散、统计工具和方法欠缺,是制约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指南的发布,将为发展中国家改进服务贸易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提高统计水平和政策制定能力发挥积极作用。 指南全文可在联合国贸发会议官网查阅。(记者 谢希瑶)

期刊封面。图片来源:《科学》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9月12日,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组织实施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第二次系留点火试验,按计划完成了全部预定系留点火试验。 当天15时00分,随着试验指挥中心下达点火指令,火箭一子级试验产品7台发动机同时点火,按预定程序完成多项试验流程,试验总时长320秒,重点考核了火箭一子级7台并联发动机低工况工作和二次点火启动工作能力,获取了完整的试验数据,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截至目前,计划进行的两次系留点火试验已全部完成,全面检验了火箭一级七机动力系统性能和回收段工作程序设计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标志着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初样研制工作取得阶段性突破。 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系留点火试验,按照循序渐进、逐步验证的思路,围绕一级七机并联发动机动力系统性能验证、回收及重复使用验证两个目标分步推进实施,目的是获取一级七机并联工作状态下的真实载荷环境特性,并对回收段工作程序进行验证,是释放首飞风险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研制工作进展顺利。今年6月中旬以来,相关试验工作多线并举、密集实施,梦舟载人飞船、揽月着陆器、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等接连取得进展,文昌航天发射场相关配套设施设备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后续,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将陆续开展飞行试验验证工作。(记者 甘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