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智能体蜂群亮相

2025-09-26 北京日报

用智能体(AI Agent)帮助人类生产智能体,听起来颇为科幻的场景正成为现实。“清华系”AI基础设施研发企业无问芯穹9月23日推出基础设施智能体蜂群,推动智能体生产走向智能化。

燃气发电首个垂类大模型发布

2025-09-26 北京日报

在9月23日举行的第三届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崇礼)平行论坛上,京能集团发布行业首个燃机大模型——京能“擎睿”燃机大模型。作为首个燃气发电领域垂类大模型,京能“擎睿”燃机大模型依托全栈国产算力底座,自主可控、训推一体,实现从软硬件开发到落地应用的全链路突破,助力“人工智能+燃气发电”应用步入深度融合新阶段。

我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实现批量“上车”

2025-09-26 科技日报

记者从23日召开的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已建成涵盖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网联云控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体系,人工智能大模型实现批量“上车”。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通过膜-电极界面工程实现超2400小时纯水AEM电解

2025-09-25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近日,我所燃料电池研究部燃料电池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DNL0301组群)邵志刚研究员、赵云研究员团队在阴离子交换膜(AEM)电解领域取得新进展。团队通过膜-电极界面工程,提升了纯水AEM电解的耐久性,实现了超过2400小时的高稳定性运行。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发表软包水系锌离子电池的综述文章

2025-09-25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近日,我所无机膜与催化新材料研究组(504组)杨维慎研究员和朱凯月研究员团队应邀发表了软包水系锌离子电池的综述文章,系统总结了软包水系锌离子电池的失效机制及实用化解决方案,并对未来研究方向作了展望,为推进锌离子电池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中国科大在一维极化子超晶格精密探测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近日,我校单分子科学团队利用基于扫描探针的“多合一”综合物性表征技术,结合在位表面合成技术,在n型掺杂的单条聚合物中实现了一种准粒子—极化子的超晶格结构,并揭示了其高度耦合的晶格畸变、多带电荷密度波与振动模式退简并特性。该成果以“Polaron superlattices in n-doped single conjugated polymers”为题,于9月24日在线发表于《自然•纳米技术》。

从概念到点亮LED,氢负离子电池首次实现充放电;告别盲目替换,AI智能优化基因表达效率

2025-09-23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网络服务平台

氢负离子电池有望成为下一代储能技术。中科院科研团队成功研制新型电解质,构建出首例可充放电的氢负离子电池,迈出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一步。

探索宇宙“孤独闪光”:一例极亮非重复快速射电暴的高灵敏度观测研究

2025-09-23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联合研究团队对一例极其明亮的非重复型快速射电暴(FRB 20250316A)进行了高灵敏度观测,未发现任何持续存在的射电源,这一成果为非重复FRB的持续射电源给出了迄今最严格限制,推进了人们对FRB物理机制的理解。相关成果于2025年9月18日发表于国际天文学学术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西安交大科研团队在聚合物基电介质储能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2025-09-23 西安交通大学

聚合物电介质因其高耐压、低介电损耗和优异的运行稳定性,已被广泛应用于静电电容器。随着工业生产和日常应用需求的不断提升,人们对聚合物薄膜电容器在高温、高电压等严苛条件下的可靠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与介电陶瓷相比,大多数商用聚合物只能在相对较低的温度(≤105 ℃)下保持有效工作。当温度升高时,其绝缘性能和储能性能显著退化。具体而言,在高温环境下,聚合物内部的电荷注入、激发及传输过程会导致漏电流呈指数增长,进而引起能量密度下降和充放电效率降低。这些缺陷严重限制了聚合物电介质在高温高功率电气应用中的进一步发展。

北理工课题组揭示细胞应激压力下自噬调控与溶酶体稳态机制研究新进展

2025-09-23 北京理工大学

应激压力通过激活自噬增强细胞内循环,实现蛋白质平衡与细胞器质量控制来维持细胞稳态。解析自噬激活途径中必经的溶酶体稳态机制对理解肿瘤细胞如何应对额外应激压力(如靶向药物)和寻找新的干预靶点至关重要。近日,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董磊教授与夏琴特别副研究员团队,在国际知名SCI期刊《Advanced Science》发表题为“Gal3-CaN-Smurf1 complex sequestrates FLCN-FNIPs to facilitate TFEB activation in response to endomembrane damage”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报道:致癌蛋白E3泛素连接酶Smurf1能够感知溶酶体破损产生的应激信号,并将其传递至细胞生长调控中枢mTOR,通过抑制mTOR生长信号,进一步激活自噬转录因子TFEB,最终促进受损溶酶体的清除与新溶酶体的生成。同时,研究还揭示了Gal3-CaN-Smurf1复合体与FLCN-FNIPs复合体通过协同作用,调控TFEB定位与活性的关键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