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发展“绿氢冶铁” 新技术

2025-10-1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赤泥是拜耳法生产氧化铝时衍生的强碱性工业废料,目前全球堆存量已超40亿吨,大部分被长期堆存于废料池或干燥堆场,回收利用率仅3%。赤泥中氧化铁含量较高,是铁矿石的潜在替代品。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敏锐教授团队与合肥国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常元钦博士合作,发展了一种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还原工艺,以氢气作为还原剂,成功实现了从赤泥中高效提取铁 (图1) 。相关成果于9月29日以“Hydrogen-Based Reduction Boosts Sustainable Iron Production from Red Mud”为题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化学会志》上(J. Am. Chem. Soc.2025, DOI:10.1021/jacs.5c10175)。

西安交大科研人员在固态电池理性设计领域取得原创性重大进展

2025-10-10 西安交通大学

在固态电池研究中,复合聚合物电解质(CPEs)兼具柔韧性、可加工性和界面兼容性,是实现安全高能量密度储能的重要候选体系。过去,大量研究集中在电解质组分的优化,选择不同聚合物骨架、添加各种无机填料或离子液体等。然而,离子传输并非只由“配方”决定,还显著依赖电解质内部连续高效的迁移通道。这些通道的形成,与聚合物链之间在介观尺度上的连接性息息相关,却一直缺乏系统研究。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提出气体传感材料内置电场调控策略 实现室温下超灵敏NO2检测

2025-10-10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近日,我所仪器分析化学研究室化学传感器研究组(106组)冯亮研究员团队在气体传感材料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团队通过一种新型的内置电场调控策略,构建了Fe-BiOCl材料,实现了室温下对二氧化氮(NO2)气体的超高灵敏度检测,检测限低至117 ppt,响应时间小于10秒,并具备较好的长期稳定性和选择性。

医学院张坤教授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2025-10-10 电子科技大学

近日,医学院张坤教授团队在国际材料学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IF=26.8)上发表了题为《Multichannel Immune Nanoregulators Suppress Lactic Acid Metabolism and Lactic Acid-Shaped Acidic Microenvironment to Uproot Anti-Tumor Immunosuppression》的研究论文。张坤教授实验室2025级博士研究生彭秋霞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张坤教授、蔡璐璐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激子自发解离增强氮化碳聚合物半导体光解水制氢

2025-10-09 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

具有光催化全分解水(OWS)制氢性能的廉价光催化材料是构建可规模化绿氢制取路线的关键。在已被报道材料中,聚三嗪酰亚胺(PTI)作为一种碳氮聚合物半导体,因其低成本、环境友好等特性,被认为具有开展低成本规模化全分解水制氢巨大潜力。尽管领域内尝试通过调节结构和成分来增强PTI的光催化性能,但其OWS性能仍然落后于无机半导体。追溯根本原因,是PTI材料的聚合物属性导致其相比传统无机半导体材料具有两个关键缺陷。一方面,由于碳氮骨架中能态局域性较强,聚三嗪酰亚胺的激子结合能高(此前报道值最低为43 meV,明显高于室温下扰动能25.7 meV),因此其内部产生的光生电子空穴难以解离成为自由电荷,而是形成束缚态激子,导致光生电子空穴复合几率高。另一方面,作为高晶态聚合物,聚三嗪酰亚胺的碳氮骨架具有高度对称性,缺乏各向异性电荷传输和空间分离的能力,氧化和还原位点重合,导致产生的氢气和氧气容易发生副反应。实际上,这两个关键缺陷也是包括聚三嗪酰亚胺在内的聚合物型半导体光能转换材料广泛面临的共性科学挑战。

半导体所自组织拓扑激光器研发取得新进展

2025-10-09 半导体研究所

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是指个体元素通过内部相互作用自发排列成有序模式的集体共振现象。然而,传统半导体激光腔中的混沌多模同步现象使其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性能受到限制。拓扑光子学则起源于凝聚态物理中的拓扑物态理论,通过利用“拓扑不变量”描述光子晶体能带结构,为构建具有鲁棒性、单向性、强局域化的光子态提供了新范式。

全固态金属锂电池固-固界面接触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5-10-09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全固态金属锂电池因高安全性和能量密度双重优势潜力,被视为下一代储能器件突破的重要方向,解决固-固界面动态接触问题是推进工程化应用的全球共性挑战。全固态金属锂电池“制造”和“运行”分别要经历“高”和“低”两种压力,在高压力下金属锂发生蠕变易引发电池短路,而低压力下固-固界面又会接触不良,金属锂负极本身的体积效应严重,循环中界面劣化问题严重。

清华突破电池储能安全兼容难题

2025-09-30 北京日报

近日,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张强带领团队,在锂电池聚合物电解质研究上取得突破,为开发兼顾续航与安全的固态锂电池提供技术支撑。

最先进AI工具生成声音与人声无异

2025-09-30 科技日报

许多人仍认为人工智能(AI)生成的语音听起来“机械感”明显,但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研究团队在新出版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AI语音合成技术已进入新阶段,其生成的“克隆语音”或深度伪造声音,逼真度与真人录音无异。

北理工团队在木质素脱甲基制备多酚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5-09-30 北京理工大学

近日,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绿色生物制造团队通过质子溶剂与质子型离子液体(PILs)的协同作用策略(图1),实现了在无卤条件下木质素绿色高效脱甲基化制备多酚的研究新进展。相关成果以“Protic solvent-boosted lignin demethylation in protic ionic liquids”为题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IF = 13.2),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后刘逸尘,孙剑教授为通讯作者,北京理工大学为第一作者通讯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