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9月15日,北京海关统计披露前8个月北京地区(含中央在京单位,下同)外贸情况。数据显示,前8个月北京地区进出口2.11万亿元。其中,出口达4062.3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增长1.7%。 单看8月份,北京地区进出口2887.3亿元。其中,出口保持增长,向好趋势明显,8月北京地区出口531.2亿元,继续保持在500亿元以上。其中,汽车零配件、平板显示模组分别增长23.9%、201.1%;手机出口同比增长5.4%。 民营企业有活力,外贸才有动力。前8个月,北京地区民营企业进出口2889.7亿元,增长4.7%,占地区进出口总值的13.7%,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032.4亿元,增长26.3%,高于全国民营企业出口增速17.8个百分点。 北京外贸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朋友圈”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前8个月,北京地区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26万亿元,占地区进出口总值的59.8%。主要伙伴中欧盟、东盟,分别进出口2136.7亿元、1399.1亿元。 “4月份以来,北京地区连续5个月累计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北京海关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产业、平台、营商环境的协同发力下,北京地区出口接连攀升,呈现出先进制造业发展释放新动能、开放平台成出口增长新高地、新兴市场开拓有力三大特点。 先进制造业方面,汽车制造、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绿色低碳等产业相关商品出口明显增长。前8个月,汽车出口167.8亿元,增长31.2%;集成电路出口167.7亿元,增长5.6%;医疗仪器及器械、医药材及药品分别出口58.3亿元、34.3亿元,分别增长21.5%、6.8%。 面对外贸新格局,北京各开放平台跑出“加速度”。前8个月,北京自贸区、亦庄经开区、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天竺综保区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分别出口586.2亿元、438.4亿元、145.2亿元、31.1亿元,分别增长2.2%、19.1%、3.7%、34.4%。 此外,北京地区对拉美等新兴市场出口持续深入。数据显示,北京地区对拉美、非洲、中亚五国分别出口326.7亿元、294.8亿元、87亿元,分别增长15.2%、19.5%、84.5%,合计在地区出口总值中的占比提升至17.4%。(记者 鹿杨)

国首都发展的历史刻度上,2021年到2025年一定是极不平凡的五年。 这五年,北京成功抵御了超乎寻常的风险挑战,减量发展之下各项指标进展顺利,又办成了北京冬奥会等诸多大事,“民生愿景”一步步成为“幸福实景”,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收官之际,北京收获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今年年底“十四五”收官时,北京经济总量预计超过5万亿元。支撑如此大体量的,是第一大支柱产业每年至少跨越一个千亿级台阶,也是1700余项营商改革措施接力落地,还是平均每天有300多家科技企业诞生,更是北京连续八年居“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首位。 五年再“造”了一个海淀区 京城西北,海淀被誉为中国最有创新活力的地区之一,更占了北京经济大盘的四分之一。“十四五”时期,本市经济增量预计达1.4万亿元,这是海淀一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形象地说,五年时间北京再“造”了一个海淀区。 这是如何实现的?还得从海淀说起。 2021年3月,海淀区成府路150号,智源研究院悄然上线了中国第一个大模型“悟道”;3个月后迭代升级的“悟道2.0”更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万亿级模型。 从这里开始,北京备案上线的大模型一直持续到现在的158款、占全国约三成,豆包、智谱等标杆模型性能稳居全球第一梯队。“全市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2400家,占全国约一半,北京成为名副其实的‘人工智能第一城’。”市发改委副主任林剑华说。 从北京国民经济前三大支柱行业看,信息服务业增加值突破万亿,成为全市第一大支柱产业,规模稳居全国首位,自启动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以来,信息服务业保持每年至少跨越一个千亿级台阶的速度。另一边,传统优势产业金融业资产规模也超220万亿元、约占全国的一半;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165个重大产业项目悉数落地,“北京智造”向新优化、向高攀升。 如果说产业是发展的根基,那需求则是发展的动力。“今年北京市场总消费预计超过3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能够突破万亿元。”市发改委副主任张鑫列出一组数据:过去四年高品质商业设施投入运营总面积超500万平方米,相当于25个西单大悦城;今年全市举办近2000场大型活动,平均每天就有5场活动;老百姓家门口还建成了764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服务3200余个社区。 今天的投资也将成为明天的竞争力。各组数据中,高技术产业投资表现亮眼,其占比已从2020年的9.5%提升至2024年的22.6%,创历史最高水平,正不断

在极低温的光晶格中,科学家通过超冷原子成功模拟了基本粒子间“弦断裂”的全过程,为理解夸克为何无法单独存在提供了关键实验证据。

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的第21届全国高性能计算学术大会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召开。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孙凝晖在题为《AI(人工智能)赋能科学发现》报告中,分享了对这一备受关注话题的思考。 “第五范式”登上历史舞台 孙凝晖首先谈到,“科学智能”是AI for Science,即“AI赋能科学发现”。这一研究范式的出现,始于AlphaFold在蛋白质结构预测上的突破。2020年,AlphaFold在CASP14大赛中成功预测了2/3的目标蛋白结构,开启了基于AI预测蛋白、核酸等分子结构的历史进程。 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授予AI基础理论和科学发现领域的科学家,展现了对AI的“偏爱”。孙凝晖认为,这标志着国际学术界公认AI技术已进入科学领域,“代表着科研范式的重大改变”。 “融合大模型、大算力、大数据和大团队服务等特点的科学研究,对科学发现的作用就像大科学装置一样,是一个新范式。”孙凝晖说,新范式的形成,除了“大模型、大算力、大数据”外,还离不开物理、化学、生物、AI等各领域科学家和工程师团队的长期工作,以及企业资金的支持。 孙凝晖表示,在“AI赋能科学发现”之前,现代科学活动存在4种范式,即基于实验观察的科学实验范式、依赖科学家的理论推演范式、借助计算设备的科学计算或数值模拟范式、基于实验和理论数据计算的科学数据范式。如今,“AI赋能科学发现”当属“第五范式”,正登上历史舞台。 帮助科学家从“增肌强体”到“赋予大脑” AI如何赋能科学发现?孙凝晖提出,从信息化视角看,“AI赋能科学发现”的核心在于构建观测(Observe)、模拟(Orient)、猜想(Hypothesis)与实验(Verify)4个环节,并将数据驱动和智能算法驱动引入这4个环节,形成“OOHV全环的AI赋能”。 “在这4个环节中,信息技术总能发挥作用,让知识获取、分享、检索、交换更方便,让信息抽取更简单。”孙凝晖谈到,推演模拟环节本质上是“高性能计算+AI”,而机器学习、大模型能通过处理科学数据发现规律、验证猜想,此外,观察和实验未来也可依靠具身智能。 从具体案例看,孙凝晖认为,信息学科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工具。他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信息技术赋能科学的手段如同从“增强肌肉(算力)”到“提供营养”(数据),如今正朝着“赋予大脑”(AI)的方向进化。 “‘AI赋能科学发现’更大的作

期刊封面。图片来源:《科学》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9月12日,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组织实施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第二次系留点火试验,按计划完成了全部预定系留点火试验。 当天15时00分,随着试验指挥中心下达点火指令,火箭一子级试验产品7台发动机同时点火,按预定程序完成多项试验流程,试验总时长320秒,重点考核了火箭一子级7台并联发动机低工况工作和二次点火启动工作能力,获取了完整的试验数据,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截至目前,计划进行的两次系留点火试验已全部完成,全面检验了火箭一级七机动力系统性能和回收段工作程序设计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标志着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初样研制工作取得阶段性突破。 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系留点火试验,按照循序渐进、逐步验证的思路,围绕一级七机并联发动机动力系统性能验证、回收及重复使用验证两个目标分步推进实施,目的是获取一级七机并联工作状态下的真实载荷环境特性,并对回收段工作程序进行验证,是释放首飞风险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研制工作进展顺利。今年6月中旬以来,相关试验工作多线并举、密集实施,梦舟载人飞船、揽月着陆器、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等接连取得进展,文昌航天发射场相关配套设施设备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后续,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将陆续开展飞行试验验证工作。(记者 甘晓)

继AI智能体从“能说”进化到“会做”后,8月20日,国产AI智能体又迈出重要一步——智谱发布AutoGLM2.0并全面上线,面向公众开放,人人可用,无需邀请码。 去年10月,智谱发布全球首个可以自主操作手机的AI智能体产品AutoGLM。此次上线的Auto-GLM2.0,能在用户给出一句话后完成覆盖生活、办公场景的跨应用操作。 “帮我生成一篇关于某主题的PPT。”当记者给AutoGLM2.0下达一句话任务后,它便自己给自己安排工作,开始沉思、搜索资料……8分钟左右,一份内容翔实的文稿和基于此制作的PPT文件出现在了记者手机上。 据悉,在生活场景中,AutoGLM已能操作抖音、小红书、美团等40多种高频应用,帮人类点外卖、订机票、预约健康服务等。在办公场景中,它也能跨应用执行全流程工作。 另外,技术团队为AutoGLM 配备了云手机和云电脑,智能体可在云端自主干活、完成任务,无需占用用户手机等本地设备。也就是说,它不仅能“自动驾驶手机”,还可“代理办公”,在智能体运行期间,用户可自由使用手机上其他App。(记者 孙奇茹)

记者13日从商务部获悉,《服务贸易数据统计和发展政策指南》近日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全球首发。 商务部服贸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在中国政府支持下,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成立专家工作组,历经两年时间编制了上述指南,并广泛征求了联合国会员国、相关机构和学者的意见。指南介绍了什么是服务贸易,如何在数字化发展背景下衡量服务贸易,归集了来源于多个国家、区域和国际组织的20多个关键数据集,用于指导发展中国家跳出本国寻找数据源,并将国内数据与国际来源结合形成更为全面的统计,为政府决策提供实际指导。 这位负责人说,当前,服务在出口制成品的价值中占比已经达到三分之二,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核心地位日益凸显。通过贸易获取服务,特别是知识密集型服务,将有效增强一国的产业竞争力,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但是,服务贸易潜力的释放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其中统计数据缺乏和来源分散、统计工具和方法欠缺,是制约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指南的发布,将为发展中国家改进服务贸易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提高统计水平和政策制定能力发挥积极作用。 指南全文可在联合国贸发会议官网查阅。(记者 谢希瑶)

9月14日,记者从华中科技大学获悉,我国科学家近日成功研发出一种全新的“双模态”激光雷达系统,进一步提升自动驾驶汽车、机器人、无人机等设备的三维感知能力。这项成果由该校智能微系统团队联合清华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共同完成,并在《光:科学与应用》杂志发表。

月14日,作为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核心主题论坛之一,以“科技创造美好未来”为主题的第四届世界前沿科技大会在京举办,百余项可产业化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在会上亮相发布。 经济学家、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辜胜阻教授说,人类进入大科学时代,突出表现为学科间交叉融合,教育、科学、技术和工程一体化。打造全球科创高地,要重视学科融合、人才融汇、要素融通,重视发挥“崇尚冒险、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引领作用和科技智库的支撑作用,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创新创业生态。 会上,中外嘉宾围绕全球前沿科技发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路径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瓶颈突破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既聚焦人工智能大模型、元宇宙应用、免疫细胞疗法、机械制造等前沿技术方向,也关注“从科研到产业”的全链条转化难题,为全球科技资源整合与创新价值落地凝聚共识。 第三届世界前沿科技大会推出了以宇树人形机器人等十几个项目为主的科技产品,取得了很好的产业化效果。在此背景下,本届大会经专家多维度评价,推选出国内iNKT免疫细胞疗法等46项可产业化项目和85项国际合作项目,在大会上集中发布,10余项科技项目签约落地。相关成果覆盖人工智能、大数据、通信信息与网络安全、装备制造、绿色能源、农业、医学等领域,兼具技术先进性与推广价值。据悉,从本届世界前沿科技大会开始,大会将不定期在“世界前沿科技大会元宇宙平台”、世界前沿科技大会网站和公众号、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官网和公众号发布推荐国内外可产业化的项目,为企业和科研单位做好服务。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和国际信息发展组织联合周培源基金会、南洋科学院(新加坡)以及国内外多家权威学术机构,在大会上启动了“中国预印本平台建设”战略项目。该平台将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知识图谱、深度理解、深度研究、多模态交互式论文等创新技术,打造一个兼具全球开放性、学术权威性、技术先进性的科研交流新型基础设施,从而实现加速科研成果传播、赋能科技创新效率、推动全球科研协同、助力解决全球性挑战、构建健康学术生态等目标。 本届大会还打造了世界前沿科技大会元宇宙平台,平台融合了元宇宙展厅、AR智能交互技术、智能会议系统、MR混合现实技术和区块链技术,无论参与者身处全球何处,皆能打破时空界限,身临其境参与大会交流,打造“永不落幕的世界前沿科技大会”,为大会后续常态化科技交流奠定基础。 世界前沿科技大会组委会执行主席闫博华介绍,作为服贸会体
东南大学梁高林教授团队在《自然材料》上发表最新论文
9月16日,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梁高林教授联合南洋理工大学浦侃裔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张燕教授,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上发表题为《分子余辉成像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Molecular afterglow imaging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的综述论文。(Nature Materials. 2025, DOI: 10.1038/s41563-025-02338-z)
东南大学物理学院全光量子信息团队在量子力学基本特性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东南大学物理学院全光量子信息团队在量子物理基本特性与量子信息关键资源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提出并实验证实了互文性的“真”三重单配性。相关成果以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 of Genuine Triple-wise Monogamy of Contextuality Correlations (《互文性关联的真三重单配性关系的实验观测》)为题,发表于国际物理学权威期刊 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评论快报)。
中国科大开发出新型固态钠电氯化物正极材料
采用无机固体电解质和3.5V级正极的全固态钠电池在高安全和高比能的低成本电化学储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全固态正极中,目前常用的层状氧化物正极(如NaNi1/3Fe1/3Mn1/3O2),因自身刚性较强且循环过程中产生巨大晶格应变,易导致活性颗粒内部开裂和正极/电解质接触失效,进而引发不可逆容量损失。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发表分子筛催化剂吸附与扩散性能研究的综述文章
近日,我所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中心固体核磁共振及前沿应用研究组(524组)侯广进研究员与南开大学戴卫理教授、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李明丰教授合作,发表了分子筛催化剂的吸附与扩散提高催化选择性与反应性作用研究的综述文章,系统总结了分子筛的微孔结构、可调孔径、酸性位点分布等对催化性能的重要影响。
中国科大基于频率测量法实现超高精度分子线强度比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子精密光谱研究团队联合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与德国计量局(PTB)在分子精密光谱与量子计量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其最新研究成果以“Unprecedented Accuracy in Molecular Line-Intensity Ratios from Frequency-based Measurements”为题,在国际著名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该工作通过发展完全基于频率测量的光谱技术,将分子线强度比的测量不确定度降至0.003%,并首次实现基于光学方案、可直接溯源至玻尔兹曼常数的原级测温,统计不确定度低至0.5mK,较之前文献报道同类工作的精度提升10倍以上,为量子化学、精密测量及多学科交叉研究开辟了新范式。
东南大学王金兰、凌崇益团队在燃料电池催化剂设计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东南大学物理学院王金兰、凌崇益团队与中科院过程所、清华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单位合作,在燃料电池催化剂设计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曲面铁单原子催化剂的酸性氧还原反应》(Acidic oxygen reduction by single-atom Fe catalysts on curved supports)为题发表于Nature。
中国科大揭示二维笼目晶格中的电子手性可导致声子手性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国际功能材料量子设计中心(ICQD)张振宇教授、崔萍研究员课题组与牛谦教授等合作,在量子材料中手性声子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二维笼目晶格中以回路电流序形式所体现的电子手性可导致矢量型电声耦合,并进一步诱导出手性声子。这一新颖机制有别于手性声子必须源于手性结构或磁性的传统理解,分别对应于空间反演破缺或时间反演破缺。该成果以“Emergence of Chiral Phonons in Two-Dimensional Kagome Lattices Harboring Electronic Chirality”为题于9月17日在线发表在国际知名物理学杂志《物理评论快报》上。
东南大学王金兰、周跫桦团队在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晶体合成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量子材料与信息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王金兰教授团队在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晶体合成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Accurate prediction of synthesizability and precursors of 3D crystal structures via large language models(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晶体可合成性与前驱体预测)”为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